人人都要有成本意识 2017-06-17 

  

本报特约评论员

近日,中国航发召开成本工程专题会并下发了成本工程实施方案,就全面开展成本工程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中国航发党组书记、董事长曹建国在专题会上强调,成本工程是一项全员参与、全要素管理、全流程控制的长期战略工程,全体干部职工都要树立成本意识,努力实现集团整体效益的稳步提升。

全员树立成本意识,通俗地讲,就是人人都要会“算账”,学会算经济账、时间账、人力账,既要算企业发展的大账、也要算个人工作中的小账,不光要算明面的账,还要算背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的账,要清楚所有能影响投入产出比、影响企业整体效益的成本控制环节。“会算账、算好账”,才是企业内部管理提升的基础。

朋友圈曾流行这么一则段子:10斤黄豆最多能卖多少钱?老农说,最多30元;做豆芽的说,最多120元;做豆腐的说,最多240元;做豆浆的说,最多750元;做纳豆胶囊的说,最多24000元。由此得出:你的思路将决定你的财富。然而,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里实际上有一个成本的概念没有考虑进去。黄豆做成胶囊确实能卖2万多元,但其中所需的科研投入、设备投入、管理投入等成本,又该如何计算?假如做胶囊的成本居高不下,那可能还不如单纯卖豆腐挣钱。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集团的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效益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管理、采购、科研、质量、投资建设、人工等成本项目上,还有很大管控空间,这就更需要各系统干部职工,人人树立成本意识,不断提升能力水平,使企业通过持续实施成本工程,持续改善经济运行质量。

“一次把事情做对”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如果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接下来就可能陷入不停改错的恶性循环中,特别是当急着改错时,就很有可能忙中出新错,这样恶性循环的死结就越缠越紧了。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发生或承诺,现已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一次没把事情做对,背后便意味着大量沉没成本的付出。研制航空发动机确实很复杂,要反复迭代修改设计,不断地优化指标,但这也在无形中导致研制成本增加,拉长了整个研发周期。举一反三,其他工作亦是如此,如果人人坚定“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信念,实现一次管理到位,一次设计到位、一次加工制造到位、一次试验到位,一次保障到位,那么各项工作的周期将大大减少,相应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

在稀缺性的世界中选择一种东西,便意味着放弃其他东西。机会成本虽然不是付出的直接成本,但对于处在历史关键机遇期的中国航发来说,却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焦点。一家企业无论多大多强,其精力终归是有限的,我们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黄豆”磨成了“豆浆”,就必然不能在同一时间用同样资源加工出“纳豆胶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集团自成立伊始,就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聚焦主业不动摇,一心一意干航发,集中精力和优势资源走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新的长征路,这是实施“两机”专项,推动集团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精准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

今年是中国航发实施成本工程的第一年,成本工程是一项长期工作,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必然会有收获和成就。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要从身边事做起,不断增强成本意识,打好成本工程第一仗,养成“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为促进集团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