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的力量 2024-03-22 

  

  陈赓 罗鼎
  2019年3月30日,航空工业沈阳所扬州院正式成立。从此,“塔湾夕照”与“白塔晴云”遥相辉映,南北之间架起了一座创新的桥梁,5年间,时光荏苒,奋斗如歌,扬州院也如“一夜造白塔”般,创造了新的奇迹。
  心有希望眼里有光
  眼里有光是最切身的感受。在工位上、在食堂里,在清晨、在深夜,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光芒,话语里都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
  年龄不是问题。路志伟是最早一批从所里到扬州工作的,他在所里干了31年,扬州院成立之初只有18个人,而他是最年长的一位,他打趣地说:“我今年58岁,将会是扬州院第一个退休的人。”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可以“退居二线”的年纪了,而他在提到初衷时,关键词是希望,他觉得这条路很有希望,所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当初离职创业时,他心情很沉重,30多年的感情哪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而让他下定决心的也是这个希望。
  开荒真的太难。韩忠是和爱人一起从所里到扬州院工作的,跟他一批去的人中,有7、8个都是同龄人,在35岁这个刚从青年转到中年的时间点,他们选择了闯,没有选择稳。一切从零开始的开荒工作,往往是最难的,他们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现实上了一课。彼时,没有人手、没有食堂、没有高铁、没有体系、没有保障、没有任务,这一切仿佛无数的沟壑摆在面前,想要向前比登天还难。而他和伙伴们硬是走出了一条路,靠的也是这份希望。
  扬州院是首选。孙之骏是扬州院面试的第一个应届博士,读书时,他坚信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国家未来的战略方向,希望能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应聘时,他看过了很多单位,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扬州院,扬州院的创新思路和建设思路才是真正打破藩篱的创新,而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更是跟扬州院不谋而合。工作时,他深刻感受到自己当初的选择非常正确,因为他看到了当时的希望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这个希望就是扬州院拓展了一种可能性,是沈阳所打破地域界限,广纳天下英才的可能性,为航空事业创新发展探索新路;这个希望就是无惧变革,变革是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只有找对了方向,才能一直前进;这个希望就是扬州院建立了一种创新的模式,是全方位创新的模式,从形式到内容再到体制机制,无处不闪烁着创新的光芒。
  眼里有光,才有向上的力量。
  累累硕果累也值得有人才能干事。最让韩忠感慨的莫过于看着队伍一天天的壮大。他清晰地记得2019年在审查装备承制资格证的时候,航空产品这个领域,他只有孤身一人,对接、招聘、设备购置,甚至搞起了装修。那年11月,他招了第一个人,2019年底,他有了算上自己2个人的队伍,到2020年底10个人,2021年底17个人,22年底28个人。他在谈起这些时,脱口而出,无需回忆,那是印刻在心上的事。累,但是没有白累。不远的未来,他知道队伍还会再扩大,而他期盼的全链条发展也即将成为现实。
  累但是有人陪。张志雨是空气动力学博士,他所在的团队与所里的创新团队一直在进行协同攻关。虽然地理位置上有距离,但是大家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是一样的。虽然很累,但是大家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感觉很值得。他的爱人是一位医生,工作也比较繁忙,但是和他的早8晚9,全年无休相比,还是差得多了。四年过去了,忙还是一样忙,好在家人渐渐理解了。就在上个月,11个人的团队完成了6个方案报告,从方案设计到数据分析再到内容校核,这一个月一直在熬夜,最终守住了节点,他们脸上也洋溢着疲惫的笑容。
  在扬州却不像在扬州。在扬州待过的人都能感受到扬州生活的慢节奏,早上“皮包水”就是要喝早茶,晚上“水包皮”就是要泡澡,扬州三把刀就是菜刀、剃头刀、修脚刀,舒适安逸的程度堪比成都。扬州院虽然在扬州,但仿佛跟这个城市的节奏格格不入,每个人都在紧锣密鼓地工作着,甚至有的人工作了四年,直到今年才第一次到公园游玩,因为稍微有一点空闲时间就一定是睡觉。由于人员有限,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这个平均年龄30岁队伍里的每个人都仿佛是一个个陀螺,只有一直旋转才不会倒下,他们坚信只要努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儿!
  累不觉苦,这是向上的力量。
  携手共建方有未来
  大家都是主人。“拉车不坐车”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每个人的个人目标和梦想都融入了扬州院的发展,每个人都是主人,都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拼搏,全员携手共同为扬州院的发展助力,如200多个“行星发动机”般,推动着“地球”向未来前进。学历越高研究方向越专深,而从学术模式切换到工程模式是需要时间的,放弃了自己的擅长,又要在不擅长的领域集大成,不可谓不难,而他们为了更快为扬州院出力,快速切换,主动适应,积极尝试,尽全力为扬州院的发展添砖加瓦。随着新人一批一批地进入,扬州院的文化和精神也得以传承,始终如一的是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气神。
  研究所是后盾。年轻的团队最大优势就是敢想敢拼,也面临着缺乏经验的困难,而所里的历史积淀和设计研究经验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得扬州院步虽急,行却稳。扬州院成立之初最大的困难就是怎么活下去,企业不同于事业单位,没有保底,研究所就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予以支持。现在配套单位落户扬州,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在扬州生根壮大,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未来更是要打造航空产业集群,扬州院的品牌效应彰显,已成为集团内外一张闪亮的创新名片。
  地方支撑给力。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扬州初盛于汉,复盛于唐,再盛于清,而今扬州市也向着历史上的第四次辉煌而奋斗,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历经60多年发展的沈阳所,面临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挑战,更需要破除一切制约发展的束缚,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这一南北贯通的神来之笔。扬州市为研究所提供了免费使用的办公场所,优厚的扶持政策,出资兴建了扬州航空馆,积极谋划周边配套设施,“广陵英才”政策给予员工优厚的福利,解决了家属就业和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携手奋斗,汇聚向上的力量。“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树品牌”这是扬州院成立之初的目标,这一目标的一年之约、三年之约、五年之约均已成功兑现。扬州院,创新永不停止的地方。(沈熙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