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铸就铸强大国重器 2024-03-22 

  

本报记者 毛人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
  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我国重点产业领域,开展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是我国举国体制的深刻内涵。历史经验证明,在新中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举国体制在科技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陆续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攻关成就。进入新时代,自主科技创新在大国战略中的地位持续上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铸造大国重器,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并在不断实践和调整中,逐步形成了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为特征的新型举国体制。
  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航空工业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推进航空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新型举国体制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铸就大国重器、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越来越突出的现实意义。
  集智聚力 跨越发展
  作为我国科技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工业具有“高质量”“高科技”“高端制造”等产业特征,承载着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带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等重要使命。历经70余载发展,航空工业攻坚克难、奋勇拼搏,成功完成了从政府产业管理工业部门向企业的转型,在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扮演军工央企主力军和国家队的关键角色。截至2023年,航空工业连续15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2023年,航空工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57.3亿元,EVA 157.9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8.9%,实现总收入5880.2亿元;按计划完成航空装备任务,交付民机664架;打造15个重要创新平台,行业门类进一步优化;获2022年度国资委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A级。形成了战略地位重、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改革基础好等优势,是实践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天然和重要阵地。
  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中起步,奠基之初即明确以兴装强军为首责,以自立自强为奋斗方向。然而设立初期,由于缺乏整合内外部资源、培育战略性科技创新产业的能力,在支持主业型号的科研和批产能力方面,不具备践行“大协同”理念的现实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航空工业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实现了航空科技与工业能力的转型跨越,科技创新体系、产研协同模式不断升级完善,逐步建立起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在运20、AG600等国产大飞机重大研制项目中,航空工业一唱百和、一呼百应,成功牵头开展了跨行业、跨机构、全要素的“大协同”研制。作为创新主体企业持续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深度融合,形成强大的组织、生产、学习、科研、实践和金融支持的一体化系统和多元参与模式。铸剑长空的同时,更打造出了一套自主配套、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立足新阶段、承接新要求,航空工业已具备了践行新型举国体制的坚实基础,实现了由“跟跑者”进阶为“并跑者”的华丽转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航空工业将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优势,向着成为全球行业“领跑者”的目标踔厉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航空事业发展、重视航空强国建设,数十次对航空事业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航空工业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坚持自立自强和系统创新,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多个维度初步构建起了以创新能力为引领的现代航空工业能力体系:一是初步建成先进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围绕材料、工艺、基础产品等关键领域,着力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升级,核心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有序构建数智航空能力体系,不断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面向研发设计、试验、生产等环节,建成一批有效支撑航空装备研制的数字化平台,依托智慧院所、智能生产线建设,打造交付均衡、资源集约、敏捷反应的生产模式;三是持续完善多主体协同创新体系,统筹近期与长远发展、统筹内外部资源,对内打造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制造研发协同发展的联动格局,向外联合地方政府、社会资本、配套企业等力量,共同构建专业化程度高、配套功能齐全的航空零部件产业集群。
  航空工业聚焦首责主责主业,研制出歼20、直20、歼16、轰6K等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生产交付速度快、战训质量好、运行可靠性强的航空装备,为军队形成持续新质战斗力、捍卫国防安全,彰显新时代中国力量保驾护航。民机型号研制和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先后取得了“新舟”系列、“吉祥鸟”AC313、AC352、AC312,“领雁”AG50等系列化、多谱系成果,先进民机制造体系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满足适航要求的设计、试验验证能力的体系初步建成,民机结构件柔性制造及数字化柔性装备能力持续提升,为民用机型在国内市场形成规模运营能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举国制造 应“运”而生
  曾记得两年前,2架运20运输机经过1万多公里的飞行,先后抵达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此次执行“赴汤加运送救灾物资任务”,2架运20总计装载了包括食品、饮用水、净水器、帐篷、折叠床、个人防护设备和无线电通讯设备等在内的各类救灾物资约33吨。这是首批从中国本土启运送往汤加的救灾物资,也是运20执行过的远程飞行任务之一。
  空中运输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影响一体化现代战争进程的关键环节。自主大型运输机的研制,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全国人民多年的愿望。这一愿望的实现不仅要集行业之智,更要举全国之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联合、大协作。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鲲鹏”一日同风起的背后,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希望,也承载了一段沉甸甸的奋斗时光——万千航空人集智聚力的2000多个日夜。翻开梦想的扉页,“大情怀、大奉献、大跨越、大协同、大运载”的精神赫然闪动于时光的纸上。
  时间回到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十二五”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十六个重大专项,大飞机专项名列其中,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开启了一场项目管理、研发理念与制造体系的大型和新型革命。
  2007年6月20日,大型运输机运20项目立项,大运国家队集结的号角在神州上空正式吹响,航空工业旗下六大主机厂顶尖专家纷纷披坚上马,带领庞大的研制队伍,形成了以项目总工程师为最顶层、六大主机6名副总工程师为第二层,向下直到项目生产经理的金字塔形工作团队;航空工业六大主机厂与200多家系统研发厂、上千家零部件供应商携手共进,制定了遵循同一规矩和方法、各项工作高效交叉的计划,国家队自此踏上了披荆斩棘的决胜征程。
  人心齐,泰山移,国家队的“齐心合力”体现在各个方面,从整齐划一的集团工服、沟通时统一讲普通话,到“一院六厂”模式下的同一套工艺标准规范。航空工业依托严整高效的协同工作体系,强化总体部署、集合优势兵力、跨区域联合研制,提出了“一个模式,六个统一”的大运集成管控模式,实现了从项目组织与管理,标准规范体系与数字化协同平台,技术状态管理和质量控制,研制计划与进度控制,到采购管理及成本控制等全方位的统一。秉承这一模式,航空工业与89家成品制造商、12家标准件制造商、50家工装承制商、85家零件制造商、69家材料供应商及70所参研院校一道开展了高效的信息沟通协调、质量控制与管理,为大型运输机研制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5月10日,运20制造全线打响第一枪。国家队兵分多路,朝着共同的目标并行推进、分兵合击:成飞聚焦大运机头的研制工作,中航西飞担负前机身、中机身、机翼等大部件的研制和整机总装集成,陕飞着力数字化平台建设,哈飞承担翼身整流罩和主体整流罩的研制,沈飞负责制造大运尾翼。来自17个省56家单位的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高校等领域的精英云集,通过跨学科、大协作、高投入的产学研融合方式,攻克了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一系列技术难关。大家虽各处天南地北,但在举国体制的号召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学富五车的院士、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到普普通通的设计员和辛勤坚韧的工人,在大家宵衣旰食、竭忠尽智的坚守与奋战下,国家队的几路大军终于突破无数难关险隘,胜利会师于鲲鹏诞生之日。
  回首向来处,已过万重山。2013年1月26日,运20大型运输机在西安阎良首飞成功,在几千名参研将士的热切注视下乘风而上!翻腾的彩旗轻拂欢笑着流泪的脸庞,齐鸣的鞭炮和雷动的掌声将这个梦想成真的瞬间定格为永恒。运20的横空出世不仅是一型装备研制的成功,更是大运载体系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不仅是对航空行业的整体带动,更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
  同心并力 扶摇海天
  以“鲲龙”为名号,能上天入海,会抟风击浪,可救人于水火之中!这不是文艺作品里的超级英雄,而是我国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
  作为全球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AG600自2009年立项以来,研制全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满足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需要,实现建设航空强国目标”的重要指示,将需求与可能相结合,以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智慧和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和优势。这一优势在AG600的研制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项目伊始,航空工业研制全线便积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全国之智、力,在工信部、财政部、应急管理部、民航局等上级机关的指导下,在中国航发、中电科等单位的支持下,在国内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内外企业的大力协同下,联合国内20多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所高校近万名研究与工程技术人员,秉持“共同设计、共同研制、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四共”原则,形成了协同攻关、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先后突破了高抗浪船体设计、气水动融合布局设计、水载荷设计及试验技术等20余项关键技术瓶颈。
  在践行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道路上,AG600作为我国现代民机中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机型,实现了包括发动机、关键机载系统在内的100%国内自研和国产配套。为达成这一目标,研制团队以“小核心、大协作”为模式,构建了“成本对标、规范管理、强化评估”的供应商管理体系,集中资源、集约能力、集中突破,带动全产业链一千多家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保障我国航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从而建立起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自主研发、制造体系,确保型号未来发展“自主可控”。
  2018年10月20日,AG600水上首飞圆满成功,是航空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标志着我国“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系列发展”设计思路取得成功,对建设航空强国、海洋强国和平安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水中鲲、空中龙,如同天上降魔将,真乃人间那拏天!在不远的未来,以AG600为龙头的国产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必将飞往五湖四海开展一次次救援行动,飞往密林深处扑灭火患,沿着祖国连绵的山脉飞往更远的天际,将“志存高远、拼搏奉献、自主创新、逐梦海天”的精神书写在一色水天上!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中国梦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就必须靠我们共同来实现。我们的国家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的,对航空工业而言,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源泉是每扇窗后、每盏灯下,一代代航空人“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前赴后继,是每一位无名英雄和平凡职工终其一生的热爱与担当。航空工业将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兴装强军”为首责、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底线,进一步践行新型举国体制,汇聚点点星火,照亮时代苍穹,为实现党的二十大宏伟蓝图、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航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