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者”的春秋 2024-03-15 

  

  游洪华
  自1840年以来,在救国图存的道路上,中华大地上的各方力量不断尝试,不断抗争,不断失败,碰撞出形态各异的火花,最终点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火种,找到了一条复兴之路。
  《火种》一书以“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为切入口,以宏大史观配以全景式叙事方法,勾勒出一个个以人物群像为缩影的历史“横截面”,更直观地展现出中国革命高度复杂的历史图景。
  科学的革命道路不是凭空出现的,这是一个“寻路”的过程,回望辛亥革命以前,新思想、新文化仅仅被少数的知识分子所看见、接受和理解。辛亥革命之后,广大的民众看见了新的世界,看见了新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轫即在这个时期,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这微弱火花并没有迅速成为燎原之势。用什么载体承载这朵来之不易的火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究竟如何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次探路之问。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火种》里“白色恐怖下的抗争”一节中,就着重描写了在“八七会议”决定组织各地暴动抗争策略时,年轻的共产党人是如何从领导群众搞暴动过程中学习和总结群众路线的。
  瞿秋白主持的临时中央搞暴动的初衷,是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但是中央号召的暴动在地方执行时变成了盲动,非但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反而招致反感,甚至走向对立面,导致革命的失败。海陆丰根据地的丧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如同陆定一在《回忆海陆丰的斗争》一文中总结的那样:“幼稚还表现在当时只知前进,不知后退 ;只知进攻,不知退却。如果在敌人步步向海陆丰进逼的时候,起义的领导人主动退却,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也许情况会有所不同。但当时认识不到,即使认识到了也办不到,因为中央、省委当时整个的指导思想是进攻,而不允许退却。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率领部队不攻长沙而上井冈山,这在当时也只有他能够办得到。这是战略上非常英明的一幕。”
  不但善于进攻,而且也要善于退却,这是脱离幼稚状态、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火种》一书的终章叙述的是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上杭古田村曙光小学举行的古田会议始末,这是“寻找中国复兴之路”里程碑的重要标志。除了对古田会议召开的始末着墨较多外,作者关于古田会议伟大之处的思考也让人颇受启发。
  诚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都说古田会议有伟大意义,具体伟大在哪里呢?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建立新型革命军队体现在哪里呢?
  一个伟大的领袖在开创一项伟大事业时,第一步都是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的。
  《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抓了两件具体的事情,废止肉刑(不打人)和优待伤病员。在今天看来,看似平常简单的事,却是关系到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
  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确有深刻的道理,靠打骂建立起来的上下级关系是脆弱的,战场抛弃伤员更是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红军是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每个战士都是来参加革命的,要想要士兵不逃跑,作战勇敢,关键是以人为本,尊重士兵的人格,通过教育的方式讲授革命道理,使他们明白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来当兵的。
  而之所以能够敏锐地发现抓这两件事的重要性,与毛泽东同志亲自下连队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古田会议刚刚结束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在闽西苏区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这篇文章的最后部分,详细地阐述了“调查研究”的办法,说明了怎样以做学问的方式搞调查研究,这种独到的思想和实践过程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人民求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是一个层层积累的过程。没有前人的探索和牺牲,就没有后人的胜利和成功,每一个为此奋斗过的先驱,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敬仰。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前进道路,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就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复兴之路,继承先辈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本领,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