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研“国之重器”是科研人员一辈子的价值 2024-03-15 

  

  马士超
  记得在观看2019年“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时,我的内心激动不已。但说来羞愧,因为在此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这些英雄姓甚名谁。回首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以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投身国家建设,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是什么支持着他们坚定不移前行?
  我想,新中国航空机载技术的创始人、启明星——昝凌的生平事迹给出了答案——参研“国之重器”就是一辈子的价值。
  昝凌是新中国航空仪表和飞行控制技术的先驱。在那个百业待举的年代,新中国航空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技术与工程难题。昝凌与他的同志们以强烈的爱国之心、精湛的学识,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以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由得反思自己的工作。如今,我国科技环境持续向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具备创新的软硬件条件。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激烈异常,“跟跑”易,“并跑”难,“领跑”更是难上加难,要想取得突破、超越,对科学的专注、执着和坚守依然是不二法门。
  身处创新中心这一前沿技术领先研究部门,身边的业界大咖并不鲜见,他们的外表与普通人绝无二致,但在谈及技术问题时却总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科学之光。
  岳亚洲老师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利用深厚的技术积淀为创新工作描绘蓝图,始终奉献在攻坚克难的第一线;张翔伦老师总是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掌舵技术方案、把控技术路线;唐强老师长期深入探究国际前沿领域,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他们既有看到技术地平线的视野,也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守,是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优秀代表。
  时代召唤科学家精神,攀登科技高峰时不我待。作为新时代航空人,我们要将眼光瞄准专业和技术前沿,保持对专业和技术的敏锐度,不断学习、加速创新,以“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执着坚守,勇闯“无人区”。
  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是老一辈科学家一生不曾改变的追求。无论在哪个时代,当对祖国的爱遇见对科学的情,必然迸发出万丈豪情和澎湃力量。
  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祖国和人民面前,“科学家精神”就意味着无怨无悔地为之付出。时值国家最困难的年代,昝凌等老一辈科学家放弃了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出北京,上兰州,下阎良,到户县,义无反顾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火热的激情投身新中国航空事业的伟大建设中,不计得失,无私奉献,虽百折而不回,虽万死而不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革命战争年代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发展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马兰精神”,新时代下的“三线精神”“女排精神”,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如今,我们的航空事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航空报国”精神正激励着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或许我们无法做出像前辈们那样惊天动地的作为,但我们依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祖国航空技术进步有贡献的人。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英雄。作为新时代航空人,让我们向以昝凌为代表的航空机载和自控所的创业者们致敬!
  向老一辈科学家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