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羊毅: 强化基础研究 实现错位发展 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3-08 

  

本报记者 马慧星
  自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到在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高频出现,“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作为一大焦点持续升温。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航空工业光电所研究员羊毅,基于个人对新能源企业、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新材料企业以及先进地区实验室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在万象更新的初春三月,为助推新质生产力持续“上新”、增添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带来一份“航空方案”。
  近年来,国务院各部委、各地方政府极为重视政策设计对产业发展、核心技术攻关的积极引导作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文件。
  据悉,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GII 2023)排名达到第12位,但在创新制度分项指标上,我国排名仅居第43位。羊毅直言:“‘创新制度’方面的全球排名相对落后,反映出我国创新创业仍面临一定程度上的体制机制障碍。”
  对此,羊毅建议,加强顶层创新制度设计,打造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制度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及相关政策体系,加强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引领的政策引导。
  “以航空装备制造业为例”,羊毅介绍道,“当前,航空装备+航空新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的产业集群融合亟待加强,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相关政策的引导力度,可以进一步促进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AI技术在航空装备制造业中的深度融合,推动航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充分说明了要夯实核心技术攻关的基石,必须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
  目前,我国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方面,具体表现为我国企业的学习和成长十分迅速,羊毅表示:“由于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水平、制造服务附加值较低的局面,目前尚未从根本上改变。”
  羊毅建议,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提高科技成果产出时效性,为基础研究成果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她认为,要优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和布局,“注重分别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实现错位发展。”此外,要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的协同创新平台,切实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融会贯通起来。
  当下,我国正在加快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组建的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长,仅羊毅所在的河南省,近3年来已投入省财政资金新组建省实验室16家。
  “纵观全国,截至目前,这些新型研发机构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有限,部门、行业间的壁垒尚未完全打破”,羊毅说,“存在大量的科技成果未能转化为实际的工业和商业应用。”
  在羊毅看来,加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要加快推进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全要素支撑;研究制定新的激励政策,大力落实现有的优惠政策;创新技术转移经纪人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