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2024-03-01 

  

  江滨
  起初,他是追随者、探索者,后来,他是开拓者、领路人。
  电视剧《问苍茫》的主角是毛润之,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他在1921年党的一大之后到1927年他去组织秋收起义期间的故事。
  从28岁到34岁,青年毛润之用脚丈量厂矿和乡村,用心与广大工人和农民交往,一日也没有停止思索,思索着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向。
  他是意志如磐的革命者。为什么要革命?1917年,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毛润之写了一篇满分作文《心之力》,文中写道:普看当今,世界格局风云激荡,人类文明之前途扑朔渺茫,天下苍生之幸福岌岌可危。虽有科技带来物质之充足,仍难满人欲之巨壑,各派皆为私利而竞相奔走,人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强盗流氓制订裁决世界法律,邪恶魔鬼公然成为人间领袖,万国不思兴道义之师,竟全然拜魔盗为导师,此星球之一草一木万物生灵涂炭、灭绝之期不远矣。
  此文足闻润之心声,他之革命,不为私计,乃为天下苍生,为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大同。
  事实上,以其人才具之高、谋虑之精,如果他要为个人谋取稻粱简直易如探囊。然而,真正的革命者,是从来不为自己打小算盘的,他的呐喊、他的奔波、他的挺身犯险、他的道义担当,全为信仰,全为工农,全为民族之复兴、人民之幸福。
  孙中山先生几经挫折,痛定思痛,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共产国际支持下进行国共合作,以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完成国民革命。1924年初,中山先生钦定毛润之为国民党一大代表,并担任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那时候,蒋中正还只是大会列席人员。1926年,汪精卫接掌国民党最高权力,他将自己曾担任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交棒给毛润之,毛润之担任了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同时还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蒋中正已然是国民党军界头面,头顶“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手握重兵,风光无俩,踌躇满志,野心膨胀,出师北伐前夕,他意图拉拢毛润之,许诺“广阔舞台”,毛润之淡然一笑,告之:人各有志。
  几乎一出场,毛润之就站在了国共双方的高位阶,就是镁光灯下的中枢要人,可是,荣华富贵的捷径他不走,偏要去踏破那千难万险的崎岖路,为何?真理在哪里,便向哪里行。
  剧中,孙中山与毛润之有一次单独会面,中山先生向毛润之表白心迹,也可以当作对青年毛润之的接力期许: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苦难的中华谋一条救国之道,以团结的力量寻觅光明。
  毛润之曾明白无误地告诉汪精卫,自己信奉马克思主义。他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无愧于中山先生接力棒的传承人,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无畏勇气,探寻革命之道,解锁革命之钥。
  他是实事求是的开拓者。郭沫若与毛润之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6年,那时,他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曾在1932年的一部书里回忆了他初见毛润之时的印象,他说,与通常熟悉的革命人的激昂慷慨完全不同,毛润之就像司马迁笔下的张良,状如妇人好女,模样清秀,话语柔细,一口很难听懂的湘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却从不满足于书斋里的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每遇问题,总是去往基层,去往群众中间,去往革命的第一线。
  开展工人运动,他是去到安源煤矿的第一人,是教会工人识字的第一人,是切身体验工人境遇了解工人心声的第一人。
  开展农运,他躬身乡村,与农民打成一片,告诉农民,受苦并不是宿命,而是受剥削受压迫所致。告诉妇女,女人和男人一样,一样可以学文化,一样可以进祠堂,一样可以干革命。
  在共产党中央工作,在国民党高层任职,即便受尽委屈也不改勤勉和认真的习惯,这股子倔强是性格也是品格:大是大非问题上绝不含糊,事关原则从不退缩。
  青年毛润之,无论干什么,均显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剧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场景,遭遇几番排挤打击的毛润之来到李达家中,不饮酒的他端起了酒杯,与李达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三问三答”——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掌握在谁手中?中国革命的力量应该依靠谁?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这一连串关乎革命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他的自问自答。这个场景在历史上或许并不存在,但它是真实的,因为,这些问题和答案就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之中,这是他走进社会各个角落,与社会大众广泛交流,深长思考之后获得的革命之道。
  一朝闻道,毕生追求。一夕许党,终身不渝。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故事,从时间线上可作为《觉醒年代》的续集,是一部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尤为值得青年观众从中看到那一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青年毛润之把希望寄托于青年,在《心之力》中,他写道: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教派之桎梏,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正本清源,布真理与天下!
  电视剧围绕毛润之,还塑造了一大批当时的热血青年群像,如杨开慧、毛泽民、瞿秋白、蒋先云、夏明翰、蔡和森、陈延年、澎湃等,他们个个那样有才华,那样人品高洁,那样富有理想主义,生命都定格在“青年”。他们的人生会有遗憾吗?有人或许以为他们没有过上更好的生活是遗憾的。如果他们真有遗憾,那也是因为没能看到后来,没有看到今天,中国人民过上的美好生活。
  革命人剑胆琴心,毛润之有情有义,重爱情、重亲情、重友情,爱惜同道,关爱弱小,满心的志向化作满腔的情怀,点点滴滴汇成洪流和巨浪,如他对即将北伐的共产党员的寄语:你们齐心托起的是搁浅的中国,愿你们此去,敢教日月换天地。
  正如《心之力》的结尾: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写下这些句子,毛润之时年24岁。
  一百多年过去了,革命者心心念念,以命相搏的那个曾经无限令人神往的革命前途,正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华夏大地一幕幕展现,恰是如此,观众的感动才分外真切、分外强烈。
  好的文艺作品总是能够给人以深刻启迪: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做最难的事,行最远的路,去征服所有不服,去迎接明天的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