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中的身影 2024-03-01 

  

  李方亮
  “喂,通了吗?”风雪中,站在路边等候的李大雷在电话里焦急地询问着。
  “可以通过了!”听到这话,李大雷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能放下一点了。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路边等候了3个多小时,手脚已冻得僵硬,头上更是积了一层雪花。
  跺跺脚,呵口气,抖一下身上的雪花,李大雷立刻拖上行李箱,继续赶路。雪花乱飞,越下越大,孤身拖着行李走在大路上,李大雷只觉周边万籁俱寂,偶尔身边保通的大货车飞驰而过,卷起一阵飞舞的碎雪,风雪中,他一步步朝着目的地艰难地前进着。
  他不由得想起了之前一次保障任务,那也是个雪天。
  一天夜里,李大雷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要即刻前往外场进行保障。当时部分地区正经历着严峻的疫情,处于严格管理的状态。交通不方便,能不能进去?进去后需要隔离怎么办?大家心里都没底。但一想到他所在的航空工业光电所的产品从方案竞标到实验室联试、测试,竞标团队不分昼夜,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时,他觉得再难也要去。如今关键时刻,这次试飞保障更是对产品的一次全面摸底,以排查隐患、改进性能,对产品的竞标和研制意义重大。
  “爸爸戴好口罩!”临危受命,李大雷没有犹豫,简单收拾行囊准备出行。临行前,孩子稚嫩又不舍的一句话,让他只能匆匆钻进车里,却不敢回头看。
  坐在飞驰的火车上,车厢里乘客寥寥,抬眼望向窗外,不知何时已是漫天飞雪。在站点下车后,由于疫情严峻,防疫检查站劝返了前往市区的所有车辆。李大雷与防疫人员进行了多次沟通,耐心解释了前往目的地的工作性质与任务的紧急情况,防疫人员终于允许通过。就这样,他一边不断地沟通解释,一边顶风冒雪地前进着,希望能尽快到达目的地。
  路上,防疫人员见他孤身拖着个大箱子,便开车将他送到下一个检查站。在无助的严冬中,一路上他感受到了更多的善意和温暖。一路辗转,从清晨出发的他到达目的地时已是华灯初上。
  到达外场第二天,疫情中,时间仿佛按下了“暂停键”。由于来得匆忙,他没带多少吃的东西,幸亏同事们互帮互助,一起度过了疫情中的日子。疫情期间虽然不能前往实验室联试,但是其他的工作并没有停止。李大雷一方面查阅资料,继续寻找新思路新算法,同时与单位的产品同步联调,优化软件。
  对于产品的关键指标和关键技术,李大雷之前就进行了数月的仿真与实验,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采用了多种算法进行仿真验证,提出了新的算法。但新算法还有待飞行验证,因此本次试飞非常关键,试飞也接踵而至。
  几千米高空,剧烈的振动和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机舱。飞机里,李大雷正专注地盯着显示画面和数据,分析着产品实际的试飞情况。飞行结束后,提着实验设备走出机舱的那一刻,5个多小时飞机的颠簸与震耳欲聋的轰鸣让他显得有点疲惫。与地勤人员短暂交流几句后,他便急匆匆奔向了实验室。
  多次试飞保障,李大雷早已成为同事们口中的“老飞行员”,而试飞飞机也早已成为李大雷心中的“大伙伴”,“老飞行员”和“大伙伴”,他们是真正的“患难之交”。
  记得第一次登上飞机时,李大雷内心充满了好奇和兴奋,但这个“大伙伴”显然在“闹脾气”。那时,飞机刚刚飞行1个小时,他就突然在舱内闻到一股不正常的味儿,回头望去,后机舱出现问题。飞行员紧急
  返航,飞机极速降低高度。那一刻,他拿出手机准备写些什么,但千言万语停留在指尖,一时竟无从写起。
  在随后的竞标工作中,无论是酷暑烈日下的实验,还是机舱轰鸣中的试飞,亦或是夜阑人静时的数据分析,李大雷带领竞标团队精诚合作,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比测,赢得了竞标胜利。
  “爸爸,你什么时候能回来?”竞标的时间里,李大雷承载了太多的牵挂,每次与孩子视频都是寥寥数语便匆匆挂断电话,不是不想念,只是不敢面对孩子稚嫩的小脸努力控制自己情绪的样子。他只能重复那句说了无数遍的话:“还需要一段时间,爸爸就快回来了。”作为项目的核心骨干,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他迎难而上,全年在外场试验保障260余天,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
  又一个繁星满空的夜晚,在外场刚从实验室出来的李大雷望着前方的万家灯火,长舒了一口气,此刻,他的脑海中忽然想起了孩子为他学唱的歌曲:“去吗?去啊!我已仗剑上马,利刃出鞘!”
  是啊,漫漫征程中,每一个航空人都将“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