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创思变 求实求新 ——记中航西飞科技创新卓越青年赵泰百 2024-01-16 

  

席智
  中航西飞青年职工赵泰百在航空装备制造一线从事质量工作,他始终坚持创新的根本动力,促进检验检测工作的提质增效。
  赵泰百刚接触三坐标测量机时就遇到了困难。与常规量具相比,其测量精度、测量准度和测量效率都有显著优势。但随着生产任务与日俱增和研制中各类急难关重件测量任务的增加,还沿用传统做法或仅靠测量机本身的功能应对科研生产任务时,已经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在大家都对如何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上进行进一步开发,从而提高效率束手无策时,赵泰百提出可以通过鱼刺图、5WHY分析和PDCA循环等工具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其中的瓶颈。通过分析近几年测量,赵泰百对测量效率低的几个典型零件进行分析统计,最终找出了测量流程中影响测量效率提升的最大问题——即零件定位问题。
  他发现,在测量流程中,手动操作占比最高的就是定位环节,需要按测量方法的规定将零件稳固摆放,有时受限于测量机测头的摆角分度。除每个零件测量前都需要手动定位一次以外,国际转包项目全尺寸测量的零件经常需要多次定位才能测量完全部要素,这些都是耗时长、效率低的人工操作。
  经过与测量机技术人员进行深入探讨,赵泰百最终通过“软件+硬件”深度结合的形式研制出了小型结构件自助式测量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三坐标测量机、柔性组合夹具、温湿度监控仪器、系统控制软件4个部分,并建立了三坐标测量机、柔性组合夹具和零件的数学模型,自主研制了高精度温湿度监控仪器,开发了自助式测量系统,实现批产零件自动找正、自动识别定位和测量过程自动化。
  利用该系统,测量人员首先根据零件测量顺序编制连续测量工作计划,测量软件根据工作计划自动调用测量程序,测量程序驱动测量机对零件实施测量,测量完成后由测量人员安装下一个被测零件,系统根据测量工作计划调用测量程序对零件实施测量,如此循环直到完成测量计划中所有零件测量。通过两套组合夹具交替使用,即一套在测量机上进行测量时另一套完成零件装夹,可进一步缩短流程节拍。上述方法使得三坐标测量机在测量小型结构件时从烦琐的技术操作转变为简单的一键式操作。
  经过项目团队半年多的系统应用,证明该系统能够明显提升零件检测效率,有效节省零件检测成本。测量人员通过自制的高精度温湿度仪器,自动采集当前温度值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补偿,免除了操作人员人工处理测量数据,节约了零件报告处理时间。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测量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并能够有效降低了操作难度,加快了零件周转效率。
  赵泰百经常思考如何给操作人员做减法,通过降低测量难度从而能够授权更多人进行自助测量,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以提升测量能力等。而每次设计方案的优化、每次夹具图纸的更改、每次系统软件的迭代,都是为了系统正式使用后,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操作人员适应和学习的成本,将系统真正做到好用、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