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筷”乐 2024-01-05 

  

|田蕾
  团聚少不了吃饭,如果说团圆饭是一场大戏,就是这大戏里的千年配角——筷子。
  看似简单的两根长形条棍,却已历经了几千年的历练及演变。筷子在商代叫“箸”;先秦称其为“梜”;秦汉时唤作“箸”;隋唐又称其为“筋”,意为“助人就餐之工具”。宋代才开始有了“筷子”的称呼。看似简单的筷子,其文化却足以窥见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
  我们拿起筷子时或许就会想起长辈的教诲:“做人要像一双筷子,拿得起也要放得下”,这是中国的传统教育。邻里间常爱说:“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这是含蓄国人亲情的别样流露。还记得第一次学用筷子,是长辈手把手教。筷子在使用时,要一根动,一根不动,这样才夹得稳。小小的手握着长长的两支筷子,盘中秀色美食就是难以掌控。每每心中沮丧之时,长辈便笑着说:“不要急,一定能学会,中国人天生就会用筷子。”上学后老师会讲:“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
  每当准备吃饭时,家里长辈若没动筷子,孩子们是绝对不能先动的,这是对长辈的尊敬。此时此刻筷子见证了尊老的中华美德。孩子们学会了使用筷子,长辈们会特别高兴。此时此刻筷子见证了生命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在今天,随着饮食的文明,人们也开始使用“公筷”,礼仪之间我们的饮食也更卫生和健康了。
  使用筷子还有很多讲究和礼仪。比如: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上,因为这样做是祭奠过世的人;也不能用筷子叮当作响地敲击碗边,因为这是乞丐才做的事情;更不允许站起来夹长辈眼前的菜。吃饭有吃饭的规矩,做人才能有做人的道理。这是一种耳濡目染,这是一种言传身教,这更是一种国人无法割舍的情怀。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能在这一双双筷子里窥得一二,它参与着我们的一日三餐,参与着我们的多彩生活。看似平凡的筷子却从不简单,它见证了中华日新月异和时代变迁,也串联了中国人的人间烟火与百态人生。朋友,祝您新年“筷”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