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上的遐思 2024-01-05 

  

  余建华
  许久未坐过绿皮火车。从江西景德镇到陕西汉中,百度地图导航显示有一千多公里。汉中处于景德镇西北角30度方向,需要跨越三个省份。选择坐飞机去,需要中途住一宿,再倒地铁、高铁,方能抵达;选择高铁,也是需要中转换乘几站,有些奔波。
  现在出远门,智能手机帮你推选方案,几秒钟搞定。这要是30年前,可得做大半天的查询。智能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也带来了许多新困惑。
  很多人离不开手机,“埋头一族”比比皆是,关于这方面的尴尬段子令人哭笑不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坐在你的对面,你却在刷微信、看抖音”,人与人之间变得有隔膜感。
  节奏快是这个时代的最明显特征之一。我身边有很多人把从景德镇往返北京,叫作“打飞的”。
  对于绿皮火车,不少人有情怀,也有伤痛。遥想30年前,上学的路途总是一票难求,有座位是奢求;绝大多数情形是“金鸡独立”,一站就是20多个小时。“回家的路”哪有尊严?辗转倒腾个两三天,那也是家常便饭。往往是一个旅途折腾下来累得个筋疲力尽、腰酸背疼。现在同孩子讲这些“陈年往事”,他们听不懂。
  踏上这趟绿皮火车,我用心留意着眼前的一切。车厢过道内从从容容,叫卖声时不时经过。卧铺车厢陆续上了一些人。整节车厢很少年轻人,大多是老人;他们应该是更有闲暇时间。
  “难得的慢时光”,我心里琢磨着。下午3点多上的车,明早10点左右可抵达目的地,18个多小时的车上旅程着实让电话那头的妻子吓了一跳,并发来了“辛苦了”的短信。
  同住在下铺的一对老夫妻闲聊了半个时辰,得知他们是去中途的一座城市自助游。老两口时不时说些家长里短,很是夫唱妇随。听得出,他们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这很是令我欢喜。
  火车几乎是见站即停。我捧上一本散文集啃了2个钟头。铁轨的摩擦声连绵不绝,习惯了也就听不见似的。穿越隧道时车体还是有些晃动,没有了窗外光线的照入,车厢里有点偏暗,读书看得眼睛很吃紧。老人还夸我爱学习。
  车厢内会间隔更换新鲜空气,每隔一阵子,一股股新风带着湿润,吹得窗帘不停地摆动、打秋千。
  快7点时,晚餐我选择了泡面。偶尔吃一顿,这味道还是蛮香。像“乡愁”一样,泡面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也是一种“味愁”。
  在车厢过道内来回踱步,我完成了每天一万步的锻炼目标。晚上的车窗外一片漆黑。8点多钟,戴上耳机,平躺在铺上,听了一会儿音乐。
  我买到的是中铺。借助脑海“过电影”的方式,迷迷糊糊,我好像睡了醒、醒了睡,中间还去了趟洗手间。车厢内除了咣当声外,总体上是“一片漆黑、一片寂静”。
  我的床铺紧靠车厢把头,除了前后车厢的撞击声、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外,还夹杂着水箱内的晃动声。如果不用心情去调节,着实是一片混沌噪声。心力的作用特别神奇,我听出了这不规律中的节奏,“多么美妙的音符”。
  于是,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天慢慢地亮了起来。早餐我喝了一瓶牛奶,吃了些许饼干。冲上一杯浓茶,望着窗外发了很长时间的呆,“天马行空”了一些“往事悠悠”。
  那一对老夫妻8点多钟下了车。他俩应该都有快80岁的高龄,妇人身体明显硬朗些。他们精神状态都很好,完全看不出疲劳感,应该是经常出来旅游、享受晚年生活的潇洒。老头抢着背上双肩包,又手拉行李箱,老妇紧随其后。多么可爱的背影!
  还有最后一站,就要抵达目的地。说实在话,我顿生些留恋感来。想到很久未坐过绿皮火车,习惯了2小时左右的飞行和高铁,为了生计不停地来回奔波,甚是有些感慨。
  车上的列车员统一的制服,男的帅气,女的大方,推车叫卖的售货员也是一身洁净。他们服务规范,通过智能手机精准叫醒到站的每位旅客提前做好下车准备,提醒不要遗忘了行李和物件东西。车厢内整洁秩序,客户至上的理念在铁路全线贯彻得很到位、很人性化。
  想起三十年前,没有一个站台不是人山人海。这都是坐绿皮火车勾起的美妙回忆。现在看来,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祖国的巨变日新月异。中国人民意气风发,享受着新时代带来的快捷和便利、尊严和体面。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写不尽的沧桑,回味亦苦亦甜。回首走过的历程,真的就是,中国道路康庄宽广,中国精神永放光芒,中国力量雄浑磅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响彻并激荡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胸膛。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走出汉中车站的瞬间,我看到人来人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22年后的再会,汉中也是变得越来越美丽。“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标语悬挂在道路两旁的道旗上。
  男的女的,熙熙攘攘。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昂扬的朝气,心中倍增许多力量。
  撸起袖子加油干。那次的会议发言,我用坐绿皮火车的愉悦感受作比喻、作对比、谈体会,大家评价我的发言很精彩。我觉得很有获得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