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2024-01-05 

  

  党国鹏 王晓艳
  “呼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和战鹰相伴十数年的王晓艳来说,却有着别样的意义……
  “渴望呼吸”
  在航空工业沈阳所,经常能看到一位女同事,一身得体的常服,一头干练的短发,脸上总是洋溢着和善的笑容,拎着公文包穿梭在各个客户接装培训的课堂中。站在讲台上的她充满自信,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她叫王晓艳,是沈阳所客户服务与技术保障部的金牌讲师,是连接研究所和客户沟通的重要桥梁。
  当歼15飞机“飞鲨”惊艳亮相,成功在辽宁舰上起降,中国人圆了航母梦。王晓艳就是歼15飞机研制团队众多幕后英雄中的一员,为战鹰的氧气系统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王晓艳从试验室调到设计室从事歼15飞机氧气系统的设计工作,当时的氧气专业正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接到任务的王晓艳既兴奋又忐忑,面对全新的专业、全新的领域,她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在随后开展的工作中,老大哥千光、老贾、老赵,师兄老苗都给予王晓艳很多支持和帮助,一次次的摸索、一遍遍的尝试,使她快速成长起来,王晓艳享受着“从无到有”的成就感,为歼15飞机氧气系统的研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09年8月31日,几代航空人圆了心中期待已久的梦,歼15飞机将在这一天进行首飞。整个研制团队都沉浸在这振奋人心的时刻,但王晓艳的内心却是“五味杂陈”,饱含着她全部心血的氧气系统在关键时刻突然“掉链子了”……
  “不安呼吸”
  首飞当天,王晓艳按照工作安排在起飞线执行保障工作,突然耳边传来一句急促的话:“快去大白楼!”王晓艳急忙跑到指挥室,原来飞机飞行前准备上电时,氧气系统突然报故,出于对飞机和飞行员的保护,必须在飞机起飞前向飞行员交底。此时的王晓艳既忐忑又自责,飞机马上就要起飞,所有人都在关注着这架飞机,偏偏这个关键时刻氧气系统出现问题。
  虽说飞行中没有氧气,按照首飞的飞行高度来说对飞行员没有太大影响,但这终究不是一次完美的飞行。交底很快结束了,交谈过程中让王晓艳明显感受到飞行员对氧气系统的高度重视和新技术应用的隐隐担忧。
  这次首飞很成功,大家都在欢呼拥抱,大声呐喊。只有王晓艳情绪是低落的,氧气系统就像是她的孩子,她对“这个孩子”真的有点恨铁不成钢,在这个众望所归的日子里,作为“家长”的她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呈现最完美的结果。她知道,首飞不是终点,从研制到试制再到试验,每一步都步履维艰,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歼15飞机成功首飞后,开始了多地试飞。因为一些问题,扑面而来的质疑和压力再次让王晓艳怀疑自己,陷入迷茫的她突然听到了三个字:“你能行”!
  这斩钉截铁的三个字是从王晓艳的专业引路人贾玉东口中说出的,从他坚定的声音中,王晓艳感受到了那份最真实的信任,最殷切的嘱托。
  “顺畅呼吸”
  歼15飞机一次次的试验论证中,对氧气系统有着更高的要求,还要解决氧气瓶舰面维护的难题,机载制氧技术的应用突破也迫在眉睫。“我能行”这三个字就像灯塔一样,给予王晓艳一次次破解技术难题的决心。方案制定、产品调整、试验验证,王晓艳和同事们条理清晰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更找到了破解的办法,突破了歼15飞机氧气系统的多个第一,飞行员给予了王晓艳极大的肯定,氧气系统逐渐赢回了大家的信任。终于,战鹰又能够顺畅地“呼吸”,带着王晓艳的心血飞向更高的蓝天。
  令人惋惜的是,2008年末,贾玉东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停止了呼吸,未能亲眼见证歼15飞机翱翔天际。
  生者未忘,逝者犹在。2012年,歼15飞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从那以后,“飞鲨”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完成一项项重要任务。虽然从没有登上过航空母舰,但她始终挂念着歼15飞机氧气系统是否工作正常,她常说这种感觉就像母亲牵挂孩子一般。
  “回首时,会发现我们是在书写历史,我为能够参与其中感到自豪”,这是王晓艳的期许。
  呼吸,呼吸,畅快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