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啸长空铸华章 ——写在中国「飞豹」首飞三十五周年之际 2023-12-15 

  

白俊丽
  2023年12月14日,是中国“飞豹”首飞35周年纪念日。
  35年前的今天,阎良天气晴朗,空气新鲜。在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机场塔台周围,专程从北京赶来的有关方面负责人,千余名群众被紧张和兴奋包围着,他们期待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歼轰7第001架机首飞。
  15时许,试飞英雄黄炳新驾驶着歼轰7飞机腾空而起,直上苍穹,18分钟后,飞机沿轨迹下滑,安全着陆。型号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形容这18分钟“度秒如年”。是的,这漫长而又短暂的18分钟,宣告了中国第一架超声速歼击轰炸机的诞生,也将一型完全自主研制、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机永远载入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史册。
  “不可理解,无法想象”,国际媒体这样评价歼轰7研制。后来,人们赋予了歼轰7 一个响亮的名字——“飞豹”。
  “飞豹”的研制始于1977年,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历史性跨越,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在“飞豹”研制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宝贵“飞豹精神”,也成为型号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和持续创造的内核密码:献身航空的报国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情和谐的团队精神。
  “飞豹精神”是研制团队航空强国、兴装强军的传家宝,也是一飞院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不断走向新的胜利的“撒手锏”——
  献身航空为报国
  献身航空,矢志报国。这是一飞院人与生俱来的基因。赤子初心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陈一坚将志愿表中三个志愿全填上航空,“我就是认准了要学航空、造飞机”,用毕生精力成就中国“飞豹”。类似的故事很多,这是铁翼雄鹰制胜海天的丹心柔情。
  事业和人生很难分开,尤其是干航空,“选择投身航空,便意味着将毕生精力献给这项伟大的事业”。在“飞豹”研制中,大家有最大的共鸣——“尖端技术买不来、等不来,不能再有幻想,不能再等待”,最深的期待——“就是一辈子能干一个完整意义的型号”。
  “飞豹”十年研制,十年试飞,那是中华崛起梦;“大运”五年首飞,八年交付,那是志士壮国心。过去,几十年干一个型号,现在,一年干几个型号。
  今天,“飞豹”首飞35载,一飞院走过62年。唯一不变的是:艰难困苦时,对于国防和科研事业的坚定;一穷二白时,“不拄洋拐棍”,对于自力更生和自立自强的坚持;开拓创新时,除了胜利一无所惜,为了胜利一无所求的勇毅。
  从天南海北奔赴而来,在春华秋实中坚守。“飞豹”研制中有很多经典的场景,在今天看来,依旧热血滚烫:研制队伍打着雨伞办公,自己动手搭建试验室,搅拌水泥、砌筑砖墙的全是飞机设计师。大家没日没夜地干,一杯牛奶慰藉的攻坚格外甘甜。双职工没人带孩子,就把孩子带到办公室,睡在画图板上。型号攻坚连轴转时,后勤团队暖心地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现场……
  这些忠诚和忘我,铸就了研制团队特有的气质和品格。以立足岗位,带动发展尖端技术为荣;以国家需要,干着对于国家无比重要的工作为幸。至荣至幸,使命至上——
  百折不挠更拼搏
  如果说艰难曲折,“飞豹”研制“三落三起”再典型不过。
  型号战幕拉开后不久,国家财政紧缩,“飞豹”由重点型号转为“量力而行”的缓办型号,此后又经过一波三折,几上几下,每次都面临山穷水尽,但研制团队始终坚信祖国需要这样的飞机,比任何时候都珍视承担型号任务的机会。
  全所上下把“过五关、斩六将”诠释到极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把型号高高托举。大家最担心的是这个项目“下马”,更担心自己不争气,把项目搞砸。时刻牢记着自己身上的千斤重担,定下了“20年不落后”的设计目标,拿出“一定要把轰7拼上去”的劲头,对项目投入了全部力量。他们精心设计,不轻信任何一个没有充足证据的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他们创造条件,在简陋的芦席棚、在露天的运动场,夜以继日,开展地面模拟试验;他们攻克难关,创造了我国飞机研制史上多个第一,并最终将这个“在任何国家都无异于天方夜谭的事,做到了!创造了奇迹!”
  在“量力而行”后面加上“有所作为”,在“艰苦奋斗”中赋予“自力更生”。没有国外原准机参照,却没有降低技术要求;没有成熟的科研基础,却没有放弃质量标准。靠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处理的数据,用铅笔和尺子画出的图纸,在岁月中催生出奇迹:“用落后世界30年的技术手段,研制出超前30年的飞机”。
  是什么让重重考验变成了英雄传奇?是“革命+拼命”的精神,是一股子气呀、劲呀,归根结底是不畏困难的勇气,自立自强的骨气,敢为人先的豪气,永不服输的志气,言行必果的胆气——
  科学严谨向求实
  皮实耐用,好用顶用。这是用户对于“飞豹”及系列飞机评价最多的话,也是每一型装备的研制追求。
  关于“想用就用,想干就能”,每一型飞机都有自己的表达:“飞豹”飞机的特性就在“飞豹精神”中,“大运”飞机的品格就在大运文化里。
  今天我们遇到的很多难题,在“飞豹”研制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关于规范:制造不出来先进飞机,技术上没有进步,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关于减重:“为减轻一克重量而奋斗”;关于核心技术:丢掉幻想、白手起家、自主创新;关于应用:兼顾先进性和可行性,再把应用新技术的风险降到最低。
  性能如何,以战斗力说话:1999年,歼轰7飞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国庆50周年阅兵中,歼轰7创下了参阅飞机机型最新,改装时间最短、飞行密度最大、编队难度最高、阅兵航程最远等五项纪录。“飞豹”系列成为空海军主战机种。歼轰7飞机1:40金属模型放置在中华世纪坛永久保存展示。
  发展怎样,用竞争力表达:实现从0到1,从1到N,“飞豹”在“金飞镖”等多项军事比武中连续包揽第一,在多项实射验证中,以准确率、命中率100%彰显卓越。
  在“飞豹”前面,人们冠以“英雄”“冲天”“中国”,这便是奋斗的传奇。如果一定要问“飞豹”带给我们什么?那一定是:给了选择以答案,给了坚守以意义,给了前行以底气——
  敢为人先勇创新
  “如果不去尝试,就永远是穿新鞋、走老路。”
  在国外航空界,有这样一条“铁律”:如果一架飞机运用新技术突破40%,研制成功概率不足50%。而“飞豹”战机运用新技术的比例正是40%。
  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这份骨子里的倔强,还是源于信念中的坚强:不能让“飞豹”一服役就落后,这个风险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承担。
  创新的种子一旦埋下,便会在前进的每一程开花。
  “飞豹”改变了我国飞机设计的规范,开创了我国军用飞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先河,在应力分析方法上,用有限元法代替传统的工程梁法,在全机静力试验中,提出了达到67%设计载荷即可首飞的决断性意见……这些重大突破和创新,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
  歼轰7A的成功研制,创造了中国航空发展史多个第一:设计了我国航空史上第一架全机数字样机;首次实现了国内飞机研制生产的无纸设计;首次实现了中国飞机设计电子样机协调和预装配;首次自主研制成功中国飞机航电火控系统综合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VPM管理系统标准……
  原本两年半的设计周期缩短为一年,常规工程更改单减少至四分之一。2001年,经过保密处理的全机数字样机向法方展示时,法方从总裁到普通员工全体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并在法国达索公司门口升起了五星红旗。这便是创新的力量和价值——
  激情和谐聚团队
  飞机首飞前,总师团队去现场和飞机说说话,摸一摸飞机的机身和零件。
  从“飞豹”到“大运”,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成为每一型飞机首飞前的惯例。
  任何一型飞机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国家和团队的强大支撑。
  爱其如子,便倾其所有。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在“飞豹”之中,成长了陈一坚、唐长红两位院士及大批高科技精英团队。
  在“飞豹”之后,崛起了空警2000、运20等中国梦的代表工程和里程碑意义的多个型号。
  吴介琴带着12名年轻人40天拿下了飞机全机数字化设计;陈骊醒带着6名团队成员6天攻下了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做到了“投弹精度高、准时到达好、编队好”;“大运”铁鸟团队,只有36名成员,却仅用一年零八个月完成了几十项重要试验,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确保了运20安全、按时首飞。
  团队的意义,让研制工具更先进、技术更成熟、设计周期更短。
  团队的努力,也让“成长的烦恼”中,在时间的积累、经验的积累中,有了比肩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能力。
  今天,“豹啸长空、鹏程万里”八个大字就印刻在报国石上,坐落于一飞院大门处。中国“飞豹”作为一飞院的象征和符号,见证着一飞院从昨天走到今天,从历史走向未来。
  在一飞院,赓续传承“飞豹精神”和“大运精神”,把先进文化力建设作为治院兴院的有力举措。
  于这方热土,“飞豹”是情怀热爱、忠诚奉献;
  于装备建设,“飞豹”是工作标准、价值追求;
  于团队奋斗,“飞豹”是精神状态、前行劲头。
  流淌于“飞豹”研制中的热血,在每一型飞机中涌动;绽放于“飞豹”飞机中的光芒,在每一寸光阴中升华。
  将每一个型号打造为“四有”工程。讲政治,打造有使命担当的政治工程;讲责任,打造有优良品质的精品工程;讲规矩,打造有干净作风的廉洁工程;讲奋斗,打造“舍我其谁”的荣光工程。
  “飞豹”故事仍在续写,长空壮歌慷慨激昂。
  “飞豹精神”,熠熠生辉,接续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