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出工作中的“黄金” 2023-12-01 

  

  武军
  对于在企业工作的人来说,《金矿》是一本迟来的书。
  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读完弗雷迪·伯乐和迈克·伯乐父子两人合著的这本有关精益管理、挖掘利润的《金矿》之后,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揣摩的好书。它所带给我们对工作的启发,竟是那么巨大,心中顿时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伯乐父子两人,以精益的视角,经由不断地改善,通过消除浪费、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为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建立起一套有竞争力的生产系统,最终帮助其渡过难关,实现了扭亏为盈的故事。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通过一种小说的叙述方式,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精益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弗雷迪对迈克的朋友,即一个生产真空断路设备企业经理所说的话——“菲尔,你必须告诉自己,这里是一个金矿,这些工人的手里握着黄金,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发现黄金……”
  “黄金”在哪里?书中通过三个方面,讲述了精益管理的核心要点。
  一是现场发掘并解决问题。在书中的那个电器厂,它的问题主要是生产流程不顺畅,这一方面使得不紧急的产品库存积压过多,造成了资金流紧张;而另一方面,却影响了畅销产品的生产,影响了与顾客的交付。其实通过我在工作中的经验,就发现确实像书中描述的那样,如果生产流程不顺畅,就会造成零件在不同岗位、不同周转环节的积压,同时还会形成许多重复的,非产生利润价值的劳动过程。它们这些负面因素,非常显著地拖累了生产效率,造成了产品生产交付的压力和紧张。在过去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下,对于这类问题,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扩大产能,增加职工工作时间。在书中,菲尔的企业最初也是这样考虑问题的。然而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是一个效率很低的笨方法。它不仅使得车间上上下下,都陷入了一种无序的疲劳当中,而且关键的是效果并不明显,面对现在的生产形势和特点,会越来越觉得感到难以应付。在小说中虚拟的那个企业,就是这样陷入了困境,最后差点破产的。
  如果我们像书中那样,也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精益管理的理念。通过对生产流程的梳理,减少所有非生产的相关周转环节,从而使得生产能力得到解放。那么,我们的生产效率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企业内部所有重复性的,非产生利润价值的劳动,都可以说是,隐藏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大“金矿”。
  书中第二个精益思维要点是:将质量建立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书中有一个数据,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那就是当企业负责人告诉老弗雷迪,自己产品的废品率为千分之五时。老弗雷迪竟然很吃惊地告诉他这个废品率是难以想象地高。他的这一观点,同样使得作为读者的我大吃一惊。然而,随着运用书中精益的思维认真思考后,我霎时间体会到了“将质量建立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这句话的深意。
  如果我们航空工业的产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能够建立起像书中那样科学而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因为产品质量的原因,从而影响生产、拖延交付进度了。更何况,作为我们军工企业,我们对产品质量,本来就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以科学的精益体系,牢牢把控产品质量,这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项企业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这是我在本书中,发掘出的第二个“金矿”。
  第三个“金矿”,是“持续改善”。其实在作者提出的这三点精益要点中,我对这第三点体会最深。精益改善确实能极大地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对于技术密集型航空制造企业来说,它简直有着点石成金的效果。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善,就会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这项精益的特点,是能够真正起到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浪费、压缩成本的明显效果。关键的是,这种改善有时候,还并不需要多大的投入,却往往效果显著。持续改善还有个好处就是在这“持续”两个字上。随着生产的变化,技术的进步,这种改善其实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挖掘“金子”的机会也是一直都有的。
  除了这三点以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刻认识到,“人”与“技术”这两个维度,是精益管理缺一不可的两个支撑。过去,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精益管理。读完本书以后,我才发现“人”在精益管理工作中,其实具有更加现实的重要性,因为毕竟一切的流程和制度,最终都是要落在“人”的身上的,尤其是落在“人”的思想意识当中。所以,我们对待精益管理,不仅是要跨过“听过精益”和“理解精益”这两个不同的门槛,我们还要通过“人”和“技术”这两个维度,踏上“现场执行精益”这个更高的台阶。
  通读完整本书以后,我特别信服《精益思想》的作者,那就是詹姆斯沃麦克对它的评价:对于希望打造精益企业的人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座“金矿”。它会让我们在推行精益的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