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勉励和关怀,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 ——访航空工业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王刚 2023-11-14 

  

本报记者 马慧星 王莹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勉励和关怀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时刻激励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
  11月10日,正值习近平总书记给航空工业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回信一周年之际,给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的12名首批航空工业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央企楷模、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王刚在航空工业党组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联合举办的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暨“奋勇攀登、积极作为”主题建功活动上这样说道。
  30年,他用双手放飞中国战机
  由只能在家附近的高坎上心怀向往,以目光追随战机直插云霄越飞越远的小男孩,成长为在铣刀穿梭间亲手参与书写我国战机的辉煌篇章、受邀在国庆大阅兵现场见证战机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大国工匠,王刚走过了30年。
  王刚生长的村庄不远处就是航空工业沈飞的飞机跑道,跑道上每一架飞机的每一声轰鸣、每一次腾空,都将儿时的王刚与蓝天之间的纽带系得更紧。
  从反复试验让纸飞机飞稳飞远,到拆装家中机器设备积累知识经验;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沈飞技校,到以技校第一名的成绩入职沈飞,幼年时眼前呼啸而过的战机化作成长道路上不灭的引路星,指引着王刚笃行追梦,每一步都坚定有力。
  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刚刚穿上向往已久的工装、迈入沈飞大院的王刚在沉痛和悲愤中告诫自己,为了祖国早日挺起腰杆,光有决心远远不够,必须苦练基本功,向难题冲刺,翻越一座座科技险峰。
  王刚在沈飞技校学习的是铣工专业,入职后,他在航空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实习工作。按照往常惯例,新分配的技校学生需要在师傅的带领、指导下锻炼一年才能结束试用期进行独立操作,王刚却凭借扎实的知识功底和日常认真细致、触类旁通的观察学习,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淀,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不到一周就被转为正式职工,开始独当一面。
  面对车间内突然空出的一台铣床,尽管师傅张显育看出王刚是棵好苗子,十分信任他,可还是有些不放心地问:“能行吗?”一向腼腆的王刚自信地回答:“行。”于是他顶了上去。
  面对精密而复杂的新机型,无既定规则也无技术参照的部件生产任务,王刚仍然坚定地向师傅回答:“我行!”他毫不退缩地应对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暗暗和师傅“较劲”,比谁更早到岗工作,后来干脆把车间当家,以铣床为伴,在工厂扎根。
  大胆又细致,热血又踏实,王刚以这样的工作态度,支撑着每一个承诺的兑现。
  千锤百炼,他将自己锻造为“一块好钢”
  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需扬鞭自奋蹄。只有把自己锻造成“一块好钢”,才能将心血与灵魂熔铸进一个个部件,担当起助力航空利器翱翔、守卫祖国海天的铁骨脊梁。
  “上班早来点、工作多干点、平时多学点、产品干好点”,这是王刚多年来一直奉行的工作守则——不论雨雪风霜,他始终坚持每天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岗位开始工作;在生产的吃紧阶段、关键节点,吃住在厂房、全力保工作已是他的家常便饭;致远善学、勤勉乐学、敏而好学,他省吃俭用花费两万余元购买专业书籍,在不断学习、学以致用中实现自我拔节生长;他把每一件产品都当成精雕细刻的艺术品,累计创造600余项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
  “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而且一定要超过他们。”当王刚在一次交流会上得知,某外国公司的铣床铣削加工精度能达到0.25毫米,而当时行业内通行的加工精度为0.3毫米时,他又开始在心里较起劲。
  王刚采用多点位装夹、小进给铣削的方法,利用收集起来的加工废料先后进行了近百次的装夹试削,持续探索突破精度极限,终于成功地解决了在铣削加工中零件刚性差、变形量大、加工尺寸精度和质量难以保证的技术难题,将手工铣削、铰削、镗削加工精度全部提高到行业领先水平。
  不仅探索出小孔铰削技术绝活,王刚还能用一把铰刀,通过不同的切削方法和冷却润滑介质的配合,加工出多种不同直径的孔,孔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可任意调整,一举解决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产品特殊零件加工的铣削难题,创造了机械加工领域的奇迹。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绵绵厚望,念念于心。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王刚将回信内容看了一遍又一遍,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解与学习,并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时刻践行。“作为青年人才就一定要在航空事业发展中展现担当作为,面对航空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我们唯有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才能打造出性能优良的大国重器”,王刚铿锵地说。
  薪火相传,“王刚班”点亮“满园春色”
  2010年9月,航空工业沈飞成立了第一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王刚班”。
  “王刚班”刚成立时,36名班组人员构成多样,包含从初级工到中级工两个工段,从刚入职的年轻职工到快要退休的老铣工多个年龄层次。王刚认为,要打造一个一流的班组,首先班组成员的个人能力要得到大幅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他迅速制定班规制度,自费购买相关书籍,利用每天的班会时间对班组成员开展从技能到纪律的全方位培训,并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推进,组织分析日常生产工作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难题。
  王刚将自己多年总结积累的知识经验倾囊相授,带领成员们共同研究、携手创新,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在一次型号生产研制关键阶段,王刚带领他的年轻团队创造了全部产品“零缺陷”交付的纪录,也镌刻下航空工业沈飞研制的新历史。
  薪火相传越烧越旺,点亮“满园春色”。“王刚班”形成了“点子最多”“精度最高”“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四最”特色品牌效应,成为高手聚集的“明星班组”,被誉为“大件班”,先后荣获沈阳市工人先锋号、航空工业“六型”示范班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王刚班”班组成员累计9次夺得全国、省市技能大赛冠军,荣膺全国“安康杯”竞赛优秀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殊荣,多名成员成长为专家级技能人才。
  感恩奋进,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
  2022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航空工业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写来了回信,一时间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掀起了学习热潮。
  给总书记写信的是航空工业沈飞首批“罗阳青年突击队”的12名队员,王刚便是其中一员,“没想到总书记真的会给我们回信,还是这么快就回信了!得知总书记给我们回信的消息时,我正在中国航展的现场,当时的心情特别激动、特别振奋,第一时间与我的班组成员们进行了分享。”
  为了这封信,王刚和其他11名队员们准备了很久,有太多的话想对总书记说,想把队员们在型号攻坚战场上奋勇拼搏、攻克难关的经历,所取得的成绩和收获的成功,还有航空人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奋勇前进、砥砺前行的决心和信心都与总书记分享。
  收到回信的一年来,王刚曾无数次逐字逐句反复阅读这封全文206字的回信,“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航空事业与航空人的关心关怀,也更让我们坚定了向前的信心”。一年来,他带领团队以“学习能力强、技术过得硬、不怕苦和累、敢啃硬骨头”的作风迎难而上,在科研生产的“急、难、险、重、新”任务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坚持对现场问题求助满足“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原因、快速解决问题”的“三快”目标,有力保障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一年中,王刚和他的团队还解决了现场生产技术难题和提出合理化建议数百项,有力保障了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着眼未来,王刚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带动更多青年人成长起来,让他们也成为航空事业发展的骨干中坚力量,并通过团队协作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难题。
  新征程上,以“王刚班”为代表的40余万航空人群体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全力担当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在各自岗位斗志昂扬、攻坚奋战,汇聚起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