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启动“共链行动”释放了哪些信息 2023-10-27 

  

张宁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启动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以下简称共链行动)。
  产业链融通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启动共链行动,是近年来国资委带领中央企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内容上看,共链行动旨在为切实发挥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建立以中央企业为牵引,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大中小企业有序竞合、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四方面发力融通产业链
  国资委表示,共链行动将聚焦中央企业的产业链间协作、中央企业与优质中小企业之间的融通发展两大重点,建立常态化工作协同机制,搭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交流平台,在采购订单、协作配套、创新合作、资源共享、产融合作、产业赋能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的示范合作项目,挖掘一批大中小企业“链式”合作的典型做法,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五共”是共链行动的重要内涵,即共建新机制,实现多维度协同;共筑新基础,夯实产业发展底座;共享新成果,激发产业发展原动力;共创新生态,打造互利共赢共同体;共谋新发展,掌握未来竞争主动权。
  具体做法上,按照国资委的部署,中央企业将以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从四方面推行共链行动。
  首先,中央企业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组建更多创新联合体,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联合中小企业开展强基补短工程和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工程,着力解决我国产业体系“缺基少核”问题。
  其次,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等具有战略意义和溢出效应的重点领域,发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强引擎、硬支撑作用,通过合资建设、增资扩股、投资并购等方式广泛开展合作,在产业补链、延链、升链、建链等方面加快打造一批示范项目,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
  再次,中央企业将积极开放应用场景,以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为切入点,推动更多的中小企业产品服务进入中央企业采购名录,为新产品、新技术大规模示范应用提供支撑。加快推进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优势资源向关键环节、重点区域汇聚融合,力争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重大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最后,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上的合作,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孵化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主动向民营企业开放全球供应链体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出海,共享海外市场发展新机遇。
  央企产业链建设成效显现
  对于共链行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要通过补链强链固链、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实力、韧性和安全水平。中央企业要坚守主责,做强主业,坚定进一步扩大开放,锚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把共链行动做实做深。
  去年5月以来,国资委加大力度部署中央企业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工作,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企业绘制产业链图谱、制定产业链建设方案、编制年度计划,形成以十大工程类别、30项重点任务为核心的产业链建设履职工作指引。
  为推动中央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国资委提出打造现代产业链建设领军企业,以链带面、织链成网,助力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2年,中央企业完成强链、补链投资近1万亿元,通过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工业“四基”等方面突破300余项成果,长板优势持续巩固,短板弱项持续补齐,有效带动了上下游协同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国资委规划发展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资委将切实发挥中央企业在产业基础和需求牵引方面的优势,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一方面,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国资委将指导企业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强链补链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中国装备、技术、产品和服务加快“走出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化产业数智赋能,培育更多具有数字经济和信息时代特征的平台型企业。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资委将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鼓励有条件的中央企业作为产业发展责任主体,加大国有资本投入,深入推进专业化整合,确保目标明确、主体明确、任务明确,加快打造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链领军企业。
  (本文摘编自《企业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