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Ⅰ型无人机高质量完成南海台风机动观测作业 2023-09-08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供图

  本报讯 9月2日,在中国气象局的统筹部署下,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海燕号Ⅰ型无人机在“苏拉”“海葵”等多台风背景下,高质量完成了南海台风机动观测作业,为研判台风发展路径和强度作出重要支撑。
  9月2日21时8分,海燕号Ⅰ型无人机从博鳌国家级机动气象观测基地起飞,自21时53分起,在既定时间、区域共陆续投放10枚下投式探空仪,9月3日0时4分安全着陆,顺利完成2023年南海台风观测业务首飞。期间,气象观测数据实时传回地面指挥系统,数据产品通过机动观测指挥平台,从海南省机动观测业务分中心传输至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并分发至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和上海台风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分析应用。
  此次无人机机动观测获取到多台风背景下的风、温、湿、压等大气基本要素廓线,累计2.2万余条有效观测数据。基于9公里分辨率南海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RAMS)模式同化预报试验结果显示,“海葵”更趋于偏西方向移动,登陆后风雨影响更显著,为研判台风发展趋势、提高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准确率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同时,海燕号Ⅰ型无人机与北斗导航平漂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中山大学号”科学考察船等多种探测手段形成多台风背景下的立体协同观测网,有力保障此次任务高效、协同开展。
  海燕号Ⅰ型无人机以“翼龙”-10无人机为基础进行了适应性改进,具备执行高速、高升限飞行任务等能力。该型无人机曾圆满完成成都大运会机动气象观测保障、川西高原西南涡以及南海台风监测机动气象观测等任务,为大型赛事保障、台风与高原气象探测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破解气象资料空白区域、复杂环境下观测数据不足的难题。
  后续,航空工业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立健全机动高效、协同融合、科学布局的智控机动观测网络提供支撑,以更优质、更高水平的气象服务,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航空智慧与力量。
  (朱海海 罗靖宜 刘倩 安涛 孙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