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发展的精神密码(二) 2023-08-22 

  

本报通讯员 黄婉珍

不忘初心,航空报国;

立足岗位,持续探索;

勇于尝试,锐意进取。

今天的航空电力事业,处处有新理念、新创造、新发展。这里“新”意十足,是70年来奋发图强注入的充沛生机,是敬业执着释放的无限潜力,是开拓深耕迈出的扎实步伐。
  在与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双向奔赴”的日子里,从修理到仿制,从测绘到自主研发,从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到实现“惊人一跃”,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的先驱者们,带给历史深处一个个闪光的记忆。
  不忘初心 航空报国20世纪50年代初,他们积极抢修电气产品,援助空军;1955年,我国第一种航空电气产品复制成功并定型生产;1958年,测绘仿制的第一代航空电气产品试制成功;20世纪60年代初,各单位逐步走上自行研制的尝试;1965年,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并投入使用的无刷交流发电机研制成功……短短几年时间,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持续发力,不仅让中国人自己的机载设备有了新面貌,更是快速建立了航空电力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云程发轫赴山海,合力绘就航空梦。
  在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第一代航空电力人始终铭记“航空报国”初心,“赶上海突击队”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积极分子先进集体,“加干诺娃女子突击队”被全国妇联会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虽然条件艰苦,但在紧凑的试制、研制日程里,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的初创者们只争朝夕。自发组织突击队,共同写下“决心书”。“坚决实现目标任务”“时时刻刻不放松,继续投入技术革命”……铿锵话语,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吃苦耐劳的开拓进取,是促进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自主研制的坚实基础。
  立足岗位 持续探索既仰望星空、胸怀“国之大者”,又脚踏实地、勇担时代使命。“二五”计划期间,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逐步构建产品设计研究结构,实施仿制和自主设计“两条腿走路”。结合已有产品,开展分析研究、故障排除、产品改进改型和新产品设计探索。
  新品的试验数据,刻画着初创者们技术探索的印记。一项研制任务,促使国营秦岭电工厂成立新品设计室。他们仅用一年时间就造出样机20种,其中直流发电机一次试验成功。航空电力人立足岗位,放眼未来,不断探索产品设计规律,为航空电力赢得出路。正是这些技术人员追求卓越、自练内功、积累经验,抢抓了加强军品基础研究的时代机遇。
  1973年,中国唯一的航空电源系统设计研究所——航空电源系统设计研究所(现航空工业电源47所)正式成立。当新科研机构逐步布局完成,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也逐渐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生态链。从生产到研发,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在这代人的不懈拼搏和开拓进取下,展现出创造性、创新性的新姿态。
  在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党和国家领导人聂荣臻、陈云、杨尚昆、王震、余秋里、杨得志、洪学智、邹家华等先后莅临电力事业各单位,视察指导工作,勉励大家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再立新功。
  勇于尝试 锐意进取航空工业装备体系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我国已经实现了从第三代到第四代、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陆基到海基、从中小型到大中型、从有人到无人的跨越,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也在不断突破自我,通过技术赋能,汇聚起高质量的强大合力。
  1965年,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并投入现役飞机使用的无刷交流发电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电源由低压直流有刷起动发电系统迈向400赫兹交流无刷发电系统的新阶段,是中国航空电力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刻开始,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各单位纷纷积极争取新机型的研制任务,实现了多项“中国第一”,研制出先进产品。国营秦岭电工厂研制成功双发起动箱荣获国家质量金奖,这是航空电气产品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产品;国营曙光电机厂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飞行模拟器,荣获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营天义电工厂、国营贵阳电机厂研制的继电器、发电机荣获国家质量银奖。
  这段时期,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通过创新蓄力,在国家重点项目上发力,能够承担航空电力系统各项产品的配套需求。各单位纷纷紧跟新项目、新型号,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敢闯敢拼,不断催生新的发展格局。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制定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各单位依托已具备的技术能力,多方位开发民品,形成了“秦岭牌”电风扇、QD1226A微车起动机和电度表等明星产品,实行对外合作,走向市场,走上了第二次创业之路。
  新中国航空电力事业的初创者们始终不忘“航空报国”初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完善了门类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提高了技术能力,使型号研制任务从仿制到自主研发发生了质的飞跃。“开拓深耕履致远”就是他们最生动、最可爱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