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航空牌”日用品 2023-06-16 

  

李中伟
  随着参观的人流来到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改革·崛起”第三展厅里,利用40多平方米的面积还原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普通航空职工家庭陈设的场景。
  还原某个年代家庭陈设的形式,很多观众在其他博物馆也都见过。但航史馆的这部分所展示的物品,除电视机(17英寸)和缝纫机外,所有展品都由航空工业生产。放眼望去,这个简陋而略显古朴的航空人居室,无论是简单的家具、屋顶上悬挂的老式吊扇、墙壁上挂的带着卷边的黑白照片,还是小院里的摩托车、面包车,每一件展品都深深地镌刻着航空工业的历史足迹。
  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会沉入无尽的回忆——
  后来的航空人会惊异于这巨大的历史变迁——
  它是航空工业一段历史的见证,是航空人于艰难中奋斗的背影。
  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同志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从这时起,军工企业重新开始大规模发展民用产业。
  从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军品订货大幅下降,军工企业生存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我国处在“短缺经济”时期,民用产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航空企业开始积极利用军品富余生产能力,向民品“大转、快转、全面转”,以较少投入开发了大量民品。这一阶段,“军转民”迅速铺开,航空企业开发的自行车、洗衣机、电风扇、摩托车等几百种民品投放市场,缓解了社会的物资供应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工企业职工的生存问题。此后,航空航天工业部制定了“航空航天为本,军民结合,军工第一,民品为主,走向世界。”的工作方针,形成了摩托车、大客车、电冰箱、汽车零部件、空调压缩机、纺织机械等一批支柱产品。
  航史馆筹展脚本组成员一致认可实景还原的展示方式,老专家们的要求是展品必须真实,真实才是历史。
  于是他们展开热烈讨论,查阅了当年老航空人的回忆,一个个厂所、一件件地追忆曾经生产过的日用民品;展品组成员休息时就到网上和旧货市场“淘”宝,甚至有人发动自己各地的亲属也参与到航空旧物的寻找中。随着工作的深入,他们又有了新想法——借助于当年航空工厂生产的大量民品,还原一个职工家居,主要展出当年生产的有些名气的日用民品。大家预估全屋所有展品均为航空产品是可以做到的,但这也使得收集整理的工作量剧增。
  好在,有航空人的支持。一位新航老职工把家里还在用的当年工厂生产的木地板拆下来送展、惠阳捐出早期生产的吊扇、太行厂找出“双鱼”牌单筒洗衣机;找到了长风厂当年干的座钟、黎明和贵航厂开发的自行车、宝成的“宝花”窗式空调器;还有一位长期奋斗在三线的“老贵航”表示自己可以自驾2000多公里,将贵航当年生产的“云雀”小汽车开到北京送展。
  于是全国各地带着时代特色和航空情怀的老物件齐聚于此——
  瞅瞅那个小灶间,航空人从炉钩子、菜刀、炒勺干起,贵航的笼屉,哈飞的煤气罐……当年新闻曾报道过一次用户爆炸事故,其中大批煤气罐爆破,唯有“伟建”牌煤气罐安然无恙,“伟建”牌也由此名扬天下。
  看看那个早年的居室,“双阳”牌录音机——刘鼎副部长曾形容“只能听到哇哇叫”;“双燕”冰箱——早期购买需要凭票供应;“秦岭”牌台式电风扇——曾年产高达40万台。还有很多厂生产的绿色“军大衣”、人造革黑色手提包和电视天线、粗糙的飞机小模型,抑或带有航空标志的塑料台灯。
  航空人精益求精的认真劲儿又来了。征集中,有些家具式样年头有些晚——换,要的就是那些年流行的高低柜;老旧相框里镶的是年轻人的结婚照;布展时室内小茶桌上摆着“松陵”牌糖果纸,屏幕上展示着不少企业生产的酒类与饮品……
  往前走,“小小院落”里摆满了“金城”摩托、“南方”125、洪都边三轮,还有“松花江”“昌河”小面包车,那可是当年的潮牌。航空工业当年的汽车类产品曾名扬全国,展出面积有限,遂请艺术家创作了一幅墙画,细致还原了当年航空人的住宅区,航空工业生产的大客车、面包车驰骋在航空城的街道上。
  院里还有简单的儿童玩具——谁能想到造歼20的成飞,当年还生产这种产品。
  航空人响应党的号召,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地开发民品,那是一个拼搏而难忘的记忆,一段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岁月。从“找米下锅”开始,到成规模发展汽车摩托车类、机械类产品,航空工业走过了保军转民、于困境中奋起的艰难行军。
  看看几个数字吧!航空工业发展民品,从零起步到产值100亿元,用了12年;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用了3年,从200亿元到300亿元用了4年——
  如今我们仰望蓝天,不能忘了前辈们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