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次成功”为安全可靠产品保驾护航 2023-06-16 

  

张天驰 樊洋 杨磊
  装配试车是航空发动机研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关乎发动机安全可靠性。中国航发动力所、东安在发动机持久试车、装配中,扎实开展“一次成功”工程,运用“成功树”保障分析法等实施系统保障,取得了积极成效。
  保障长久试车“一次成功”
“3!2!1!发动机停车!”随着主试验员下达指令,中国航发动力所一型航空发动机持久试车画上圆满句号。
  该型发动机试验要求严苛,动力所研制团队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关注焦点,辛勤奋战四百余天,创造了国内航空发动机单台次试车时长的纪录,圆满完成试车任务,赢得用户满意。成功背后,除了研制人员的拼搏奋斗,更凸显了一套流程方法、一种行为范式、一个研制理念——“一次成功”工程的实施与运用。
  持久试车是发动机设计定型必须开展的重要试验之一。为满足用户要求,动力所须对发动机进行四百余天的持久试车,试车时间之长、试验难度之大,前所未有。面对挑战,研制团队迎难而上,毅然吹响了保证持久试车“一次成功”的冲锋号。
  “一次成功”是目标。研制团队以“试车一次成功”为目标,运用“成功树”保障分析法,识别影响因素,制定控制措施,为试车过程提供全面保障。
  试车前,根据试车任务,结合高风险环节,围绕“试验方案满足要求”“发动机满足要求”“发动机技术状态明确”“试车前准备正常”“试车过程控制正常”“试车检查满足要求”等方面开展研讨。经过头脑风暴和讨论分析,试车团队逐渐明确了开展持久试车的“全景图”。
  以试车“一次成功”为顶事件,团队分析识别影响因素,对影响试车成功的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影响试验顺利开展的风险点,并制定详细预案,为“试车一次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一次成功”见行动。在分析了可能影响试验的百余项控制因素后,研制团队制定出数十项专项验证方案。
  为了验证加温系统的试验稳定性,团队提出使用类似发动机验证加温系统可行性的方案。在总师系统的全力支持协调下,团队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加温系统可行性验证。像这样的验证试验,在试车正式开始前还有许多,为“试车一次成功”做好准备。
  正式试车后,团队还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试车数据每日上报给参试部门,各专业实时分析统计试车数据、及时掌握发动机性能变化趋势与规律,有效降低试验风险。
  “一次成功”须坚守。持久试车不仅仅是对发动机性能的考验,更是对试车系统、设备维保能力、快速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的考验。
  在四百多天的试车日子里,试车班组常常灯火通明,他们随时监控、及时通报试车情况,有力保障了试车质量。
  在一次试车任务中,主试验员发现疑似异常,尽管已是凌晨,但相关负责人员仍旧第一时间赶到试验现场,集中力量快速解决问题。试车团队全员用坚守与奉献,为实现试验“一次成功”保驾护航。
  “一次成功”唯信念。如今,对许多航空发动机研制一线的科研人员来说,以系统思维管控风险、防范隐患,追求“一次把事情做对”,已经成为一种工作目标、一种行为习惯。
  为将“一次成功”理念固化到流程中,试车团队制定《持久试车专项检查清单》、试车前后点检制度,强化试车全流程风险管控。
  团队还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状态提醒”“语音报警”等功能引入试车软件,帮助试车人员“防错”,确保试车安全。
  实现装配“一次成功”
中国航发东安围绕重点产品装配任务,以正向研发为抓手,探索项目管理模式,运用“成功树”保障分析法,积极推进“一次成功”工程实施,保障装配“一次成功”。
  项目管理,系统推进。装配是航空发动机生产制造的最终环节,需要采购、设计、生产、制造等多系统协同保障。东安坚持体系思维,探索运用项目管理模式,成立PDT团队、厂所联合团队,系统协同保障装配工作。
  为强力推进项目管理,PDT团队应用项目策划表、WBS计划表及风险管理清单,做好项目策划、计划执行与监控及风险管理工作。
  制造系统执行日例会制度,有力缩短问题处理周期。通过开展风险识别,促进生产工艺协同,全面保障产品交付质量和效率。
  采购系统守好试制“第一关”,坚持目标导向,精准选择优质供应商,确保物料质量。
  质量系统提前开展产品研制质量策划,建立新品“绿色通道”,将质量管理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保证产品质量。
  聚焦设计制造协同,工艺系统深度参与产品设计,提前介入工程设计阶段。“这样既能提高设计的工艺性,也能促进效率提升”,设计人员徐晶莹说。
  正向研发,精细装配。团队面对产品装配难度大、交付时间紧的特点,精准策划,应用“成功树”保障分析法,保障装配“一次成功”。
  在装配“成功树”中,团队梳理出关键环节、影响因素和控制因素,识别薄弱环节,提前制定预案,确保关键环节“不漏项”、薄弱环节“无盲点”。同时,成立IPT团队,针对工艺规程编制、工装方案设计等开展持续改进优化,为装配“一次成功”提供了技术、工装保障。
  装配现场,墙上张贴的《产品装配难点解析及注意事项说明》格外醒目,装配步骤清晰、图文并茂,装配难点也突出标注。“针对装配中的技术难点,工艺和技术专家对装配人员展开培训,制作了可视化装配流程,为装配‘一次成功’提供保障。”班组长苏毅说。
  同时,团队积极应用体系建设成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保证现场问题第一时间解决,让工艺、生产和质量始终走在“同一条路线”上。
  正向研发、精细装配,团队仅用26天就实现了该产品装配“一次成功”,跑出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