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展同频共振 用创新激活动能 ——航空工业导弹院“百花齐放 众智创新”行动侧记 2023-05-12 

  

本报通讯员 李璇
  四月的洛阳,牡丹花开,千花竞芳,百花争艳。好景正逢春,航空工业导弹院“百花齐放众智创新”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绘就了导弹院创新“遍地开花”的新蓝图。
  在对“百花齐放众智创新”行动的阶段性表彰中,100项“百花齐放众智创新”结题项目获奖,优秀项目团队代表和优秀团队长获颁荣誉证书和奖励。表彰现场,久久不息的掌声中,既饱含了大家发自内心的祝贺,也饱含了对今后导弹院科技创新勇攀高峰的勉励。
  这是导弹院创新弄潮儿的一次盛会,也是对导弹院创新成果的一次检阅。
  211项结题项目中,既有瞄准未来作战趋势的前沿技术探索,也有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既有瞄准生产交付过程中问题与堵点的现场改进措施,也有致力于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和效率的管理改进探索。
  一个个聚焦型号研制、技术研究、生产制造、检验检测、客户保障、管理提升、长远发展的创新项目,为推动导弹院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强大的合力。
  厚培科技创新的“土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成果“遍地生花”,得益于导弹院倾全院之力厚植创新这一方“沃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战略谋划和部署实施力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全局的核心位置。”
  2022年集团公司明确以“创新年”为主题,并在工作会报告中指出:“要抓好科技创新,打造领先创新力”。同年9月,集团公司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回顾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航空科技创新的跨越实践和宝贵经验,部署推进航空工业党组“创新决定30条”和未来五年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全力支撑建军百年、建国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导弹院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建强国家队、再创新辉煌”的奋斗目标,规划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
  推动科技创新,导弹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新体系建设之路。
  培土浇灌“聚木成林”。导弹院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院党委总体统筹部署,基层党组织推进落实,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目的、方向和原则,引领职工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爱国之心、强国之志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实践行动,将创新熔铸进空空导弹事业的血脉中。
  创新人才发展“相得益彰”。从导弹院第十一次党代会中的“人才队伍更加强壮”,到人才工作会“深入推进人才强企”的战略部署,导弹院进一步激发人才“创”“闯”的活力,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岗位晋升、学习培训、表彰宣传、家国情怀,经济激励、成长激励、荣誉激励同步发力,发掘一批熟悉科研生产流程、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尝试、勇于突破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一批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平台建设打出“组合拳”。助力创新项目从“破壳”到“成凤”,导弹院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联合推动,鼓励以个人“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为内容的“微创新”活动、开展单位级“创新评比”、择优申报院级“百花齐放众智创新”,三个层面的立体化全方位创新平台,形成“百花齐放”+“小花竞芳”的生动局面,为创新提供广阔舞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释放广大职工的创新智慧、创新力量。
  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加速培育,创新平台立体升级,科技创新的小苗蓬勃生长,在导弹院形成铺天盖地之势。
  深耕科技创新的“田野”
2022年初,导弹院人才工作会上,打造领先创新力“百花齐放众智创新”行动方案发布,“百花齐放”平台应时上线。
  这是一场面对全院发布的动员令,有意愿者人人能申报,导弹院创新大潮涌动,选手们蓄势待发;这也是导弹院推动科技创新落地的平台,以平台聚人才,让科技创新从“虚”走向“实”,突破“散”“弱”的桎梏,实现量质并举,营造人人参与、众智创新的氛围,让敢创新、善创新、能创新者有机会一展身手、脱颖而出。
  “百花荣耀榜”“项目进展排行榜”“项目展示”“团队风采”“伯乐投资”等板块同步上线,创新开战。
  项目团队长擂鼓发令,通过平台进行线上项目申报、发布项目信息,招兵买马组建项目团队,制定“项目攻略”,吸引伯乐投资。由院士、院领导、副总师组成的“伯乐天团”,拥有一定额度的“伯乐基金”用于项目投资,为创新者助力;而在项目背后,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蓄势待发,时刻为项目团队提供合同签订、经费管理、研究场地、测试试验、培训赋能等保障,各项服务提档升级,为创新者撑腰;围绕项目全过程,以新媒体、园区网、视频播放系统为主的立体化、多层次宣传也不甘示弱,深入项目全流程,讲创新故事,为创新者喝彩。
  一股“人人关注创新、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热爱创新”的共识正在形成,创新文化的不断浸润,营造了日益浓厚的创新氛围。
  一年来,全院累计申报项目418项,获得“伯乐”投资349项,其中211项已结题,“伯乐”累计投资1298.8万元。全院共35个单位(部门),1300多人参与“百花齐放”项目研究,其中青年占比超过30%;共计407名团队长,其中青年团队长142名,占比超过34%。
  追求创新的过程,培养和塑造了一批创新型人才,青年人才更是脱颖而出;追求创新的成果,应用在型号研制、推动了预研项目立项、突破了关键技术、为科研生产提质增效、申请了专利、发表了论文,成为导弹院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后备军”。
  孕育科技创新的“森林”
创新生态犹如热带雨林,只有存在大量“幼苗”,才有可能长成大树和森林。
  导弹院的创新者,他们敢闯敢试,不惧失败,他们求真务实、头脑灵活,他们开放自信,敢于挑战,在创新的沃土上勇毅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勇闯“无人区”,用坚定的决心与不破不立的锐气,淬炼出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瞄准未知领域,追赶前沿科技,解决关键技术,破解堵点难点,他们敢于立题、敢于挂帅、敢于参战。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项目研究后,我们发现,在严格的尺寸外形包络内,单纯通过优化气动外形来实现增程、增速已接近极限,所以,突破极限成为我们项目团队成员的无限追求。”在一举拿下此次结题项目魁首的项目团队长梁建心中,创新是一个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发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实践过程,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认知的边界不断突破,追求极限的脚步需要“前进、前进、前进”!
  而项目团队长张国庆要追求的极限则是产品气动阻力的最小极限。“我们的产品,初速度高、过载大,气动阻力越小,才能飞得更快、更远!”从“0”到“1”的突破,是夙夜探索、反复求证,在关键技术上不断提出、验证、推倒、再提出,直到望见“新大陆”,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愈发的笃定。
  创新之路百转千回,向着目标前行,虽有波折,却步履坚定。在项目团队长朱彦军的眼中,从474次到优化后的210次,从207天到优化后的143天,生产效率提高30.9%,能力提升50%,常年浸润在生产一线的他,以痛点激发创新,以创新解决痛点,紧盯问题,铺路搭桥,持续优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能不能改进?能不能提升?这是项目团队长娄心豪的质疑。面对测试方法中“人工操作效率低、触发成功率低”的问题,质疑敲开了创新的大门,为团队研究“引信启动测试发射窗口自动开启装置”注入强劲动力,汇聚成助力科研生产提质增效奔流不息的江河。
  在这些创新者的眼中,创新到底是什么?
  “创新就是‘0’到‘1’的突破……”“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要有闯关的勇气……”
  “创新没有止境,吾辈仍需努力……”
  突破技术、解决堵点、转化应用,一个个项目的背后,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格外明显,创新带来的成果和突破,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持续推动着导弹院高质量发展。
  集众智、谋创新、促发展。创新,不问“出身”,但求百舸争流;创新,不问“资历”,惟愿千帆竞发。我们要呼唤创新,奋力开创导弹院科技创新新局面。创新大有可为,风正扬帆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