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飞走在大迎角试飞技术攻关路上的我们 2023-05-05 

  

冯钦
  “小时候的我,每当听见天空中传来轰轰的响声,总会激动地跑出门,使劲地抬头仰望蓝天,不怕直射眼睛的太阳光,更不在意那早已经酸痛的脖子,期待着一架飞机从我的头顶飞过,如果是再能拉出一条白色甚至彩色的‘线’,那就足够我兴奋半天。我总会拿出自己的对讲机跟刚才飞过头顶的飞行员交流那些‘神秘任务’”这是我对航空的初印象,尽管作为一名已经入行10年的试飞工程师,冯钦依然眼带光彩。
  为了我的航空梦,我用了10年,从一个小小的航空爱好者,到航空院校的学生,再到成为一名光荣的试飞人。由于歼10飞机的特殊情愫,我申请加入了科室里的大迎角试飞团队。真正参与到工作中我才明白,大迎角试飞只有短短五个字,却饱含航空试飞人航空报国、逐梦蓝天的奋斗热血。
  团队里的“牛人”初到大迎角试飞团队的日子里,我听到最频繁的名字就是“牛人”方自力。据说当初被临危授命、委以重任承担某项目大迎角试飞员培训任务的方自力也仅仅是工作满三年的“新人”。
  安全是大迎角试飞的红线,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使试飞员快速掌握该型飞机的大迎角特性是培训的最终目标。三个月时间里,方自力在没有型号办而凡事需要自己总揽的情况下,没日没夜泡在资料室里学习、分析,频繁地对接试飞员和保障人员。听说,那段时间办公室里经常充斥着浓浓的方便面味儿。
  通过整理国内外试飞经验,方自力攻克了失速尾旋培训方法、大迎角试飞安全保障措施、培训质量评价等多个技术点,设计了培训实施、风险控制、特情处置等多个方案和程序。谨慎设计试飞任务的每一个细节,任务动作的执行顺序、操作量大小、操纵可能带来的响应、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置等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十分周全。这样细致的工作也给了试飞员极大的鼓舞和信心,通过这样的努力与紧密配合,试飞从缓慢到渐入佳境,任务高质量完成,一个勇挑重担的大迎角工程师也被锤炼出来。
  我们的“十年磨一剑”2018年中国航展上,推力矢量验证机腾空而起。现场观众的惊叫喝彩声,几乎淹没了飞机发动机的巨大轰鸣。仰头、仰头、再仰头推力矢量验证机优异的过失速机动能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向世界宣告中国推力矢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这是属于我们的荣耀时刻。在如浪潮般层层涌来的欢呼声中,李艺海依旧在方舱监控飞行,握紧的拳头中早已渗出细细汗水,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过于紧张,双目紧盯屏幕,密切关注着每一个参数,确保飞机每个系统都正常运行。
  回首过去十年,在我们的团队里有这样一场争论,大迎角试飞理论有了、能飞大迎角机动动作的试飞员有了,那么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向蓝天发出更高的挑战呢?
  于是以蒙泽海、方自力、李艺海、何太等人员组成的推力矢量演示验证试飞团队迅速集结,向推力矢量飞机大迎角/过失速机动试飞这一世界公认的试飞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试飞项目之一发起挑战。
  第一只拦路虎就是如何安全地扩展推力矢量飞机的大迎角飞行包线,推力矢量飞机相比常规飞机具有明显的技术特点,常规飞机的大迎角试飞方法不能照搬使用。面对外有技术封锁、国内无试飞经验等诸多困难,我们的团队与试飞员紧密合作,从飞机的大迎角气动和控制特性入手,创新提出了飞发一体化包线扩展试飞方法,并在试飞实施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随着大迎角包线扩展技术、过失速机动试飞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相继突破,我们的团队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圆满完成中国航展上新技术的“大考”。
  “海哥,来和你宝贝的战机合张影吧。”放松的笑容终于爬上了李艺海的
  脸颊,也印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我们这个团队里还有着一个个奋斗的青春身影:从李树有、王启、张培田为代表的老一辈试飞人对大迎角、失速、尾旋试飞技术的开创研究,填补了常规布局飞机大迎角、失速、尾旋试飞鉴定和试验研究能力的空白;到蒙泽海、方自力、李艺海等在新时代里扛起老一辈大迎角试飞人的大旗,一举突破国内首次试飞员大迎角试飞培训和推力矢量验证试飞关键技术;还有何太、冯钦等还在学习着创新突破,为实现大迎角试飞技术迭代更新努力奋发的青年们。
  作为一个航空爱好者,我想我是幸运的,能够加入大迎角试飞团队,有着前辈的孜孜教诲,有着身边同事们的协同进步,一步步实践着自己的梦想,我们的团队也在一起实践着大迎角试飞技术一路领先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