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计划”与“开始” 2023-03-31 

  

谢代金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包括我自己。在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花大量的时间做计划,直至计划看起来完美到天衣无缝,并将这个过程美其名曰“胜利前的充分准备”。当然,我们应该承认,“计划”本身也是一种“开始”,然而,当作“计划”的时间跨度长到消磨尽了我们的耐心和热情,那我们靠什么来“开始”呢。
  对于艺术家或者作家群体来说,计划往往是无用的,因为他们需要的是灵感,当idea突然冲击他们的大脑,他们需要立刻提笔“开始”,这既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对艺术本身的尊重,此时任何的计划都将成为他们发挥想象力的阻碍。当然,我们仅仅通过某一群体的工作特征就去概括“计划无用论”的普适性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某些群体性活动的确需要适当的计划,比如某公司要开一场年会或者运动会,若不提前做策划和准备,最后只会临场乱成一锅粥。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计划”与“开始”之间的良好平衡呢?其实,从我前面所举的两个看起来极端的例子中也可或多或少总结出一些规律。
  实际上,我们需要分场合分对象作讨论。当事情的对象更偏向于个人时,比如应对某一场考试,我们在准备的过程中不需要协同更多人的想法和行动,只需要思考我们参加这场考试的必要性以及准备考试所需的资料。那么,我们只需给自己规定一个deadline,去调查考试背景,给自己一个充分的动力和理由,一旦在时限内确定了其必要性,就立即准备考试所需材料,而这个准备的过程,也应有一个规定的时限。当预期准备时间截止时,即便我们对自己的准备结果并未感到十分满意,也应立刻开始按计划学习,当然,在开启学习之前,简单的仪式感是有必要的,这能帮助我们以全新的面貌来面对新的开始。那么,为什么要在并无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立即开始呢?首先,我们会发现,在着手学习的过程中,当初的计划是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与不科学性的,这时我们应一边学习一边不断修正自己的计划,直至“学习”与“计划”达到一种融合与平衡,最后我们才能以最短的路程到达预期的终点。其次,当我们的计划或准备做得过于详细,我们就会陷入一个自我框定与自我想象的学习空间中。此时,一旦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情况有变化,变得复杂或与计划不同(事实证明,这是必然发生的),我们就会无形中给自己压力,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并告诉自己,我的原始计划是有偏差和错误的,我花那么多时间来做计划是不对的,可是事情已经这样了,我要破罐子破摔吗?不,我要重新做个完美计划……如此反复地折磨自己以及消极的心理暗示会使得自己的行动热情大打折扣,最终很容易走上放弃的道路,与初衷背道而行。
  反之,当事情的对象偏向于群体性,我们需要将群体的协调与资源的分配因素考虑进去,可以适当延长准备时间,因为在他人的带动下,我们对群体活动的热情持久度是远远高于个人活动的。此外依然遵守“限时做准备”与“立即行动”相结合的原则便可,因为群体性活动的变化同样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只能在行动的过程中去寻找新的解决方式。
  总而言之,有计划但无需完美,有想法则立即开始,做到适时应变。如此一来,事情发展的总体方向将会在自己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