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航空工业2023年春季PMC班学员如是说 2023-03-3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任务。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而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是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和综合体现,是大国强国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重要领域和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航空工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给航空工业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们的回信中提出明确要求,“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航空工业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郝照平日前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以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也撰写了专题文章。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要回信精神以及航空工业党组各项决策部署,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勇攀航空工业高峰。近日,航空工业2023年春季PMC班开班,学员们就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学习体会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要深刻认识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迫切需求、重大意义和战略路径,推动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集团大安全工作新格局,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集团主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一流航空企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航空工业综合管理部处长邢雷

  航空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改革和资本的作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以航空工业江航、中航无人机等混改试点带动科技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和积极股东,完善市场化机制。开展科改示范企业改革,持续推动航空工业成飞、洪都、凯天、中航光电等科技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创新机制改革。加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在技术密集型板块鼓励科研院所联合产业资本共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运用好科技型企业员工持股、创新领域跟投及科研院所“上持下”等激励政策和工具,广泛形成个人企业国家创新风险共担、创新成效共享机制。
  ——航空工业资本运营部处长李子达

  航空工业成飞依托“主机”优势,发挥创新“策源地”引领带动作用。营造公平聚智的科技创新氛围,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装备技术交流活动;开发具有企业特色和型号特色的创新交流线上平台,用好用活用实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建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集市”等;通过建设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层次分明的科技创新平台;以产学研为载体强化技术预研,创建同频共振的科技创新生态;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通过实施“军团化”作战的科技创新“百团大战”,开辟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路径;培养引领行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建立价值驱动的创新激励体系。
  ——航空工业成飞部装二厂副厂长李跃鹏

  作为主机一线科研生产单位管理者,我认为,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求和战略意义;认真执行航空工业党组各项决策部署,聚焦新装备、新跨代、新超越,用先进技术推动行业发展,用先进装备助力国防力量转型升级;真抓实干,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人才,构建创新体系,强化创新激励,推动生产提质增效,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确保产品优质高效交付。
  ——航空工业沈飞45厂厂长池新

  科技创新是飞行试验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征程赢得主动的关键变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紧密围绕任务和使命要求,聚焦科技创新,在飞行试验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核心能力、价值产出等多维度系统谋划,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聚焦飞行试验专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巩固优势专业、补强基础技术短板、布局前沿空白领域,多措并举加快科技创新工作落地。
  ——航空工业试飞中心飞机所所长张宏林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中航供应链是航空工业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主要支撑单位,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夯实基础、稳扎稳打,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持续梳理和优化,以项目为依托,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抓住航空工业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航空能力建设。
  ——中航国际供应链铝材事业部处长李萌

  中航国际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坚定不移服务航空主业,持续推动国际化创新发展道路。保供稳链,用科技手段助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积极融入国内区域循环经济;发挥中航国际贸易基因优势,发扬特区“闯”“创”精神,坚定改革开放,积极拥抱国际航空大市场,推动实现国际项目合作共赢;充分利用区域人才聚集和创新研发优势,提升关键领域、核心部件的技术自主可控能力;紧抓中航国际“二次腾飞”发展新机遇,为推动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航空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中航国际厦门公司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部
部长齐航祯

  航空工业制造院是先进航空材料、制造技术和专用装备的研发者。我们要发挥技术推动和需求牵引“双轮驱动”作用,以战略眼光和思维,布局先进制造技术发展,集智攻关,持续为新质装备供给好用、顶用、管用的技术;落实航空工业党组“创新决定30条”,以技术革新实现型号产品成本压控和价值创造,带动供应链能力提升;实践“科技+金融”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不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共性基础技术优势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促进航空制造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
——航空工业制造院金属成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杜立华

  机载产业是航空产业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航空科技创新发展最为活跃、应用最为广泛、人才最为富集的领域。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任务新挑战,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建设机载系统集成供应商,着力提升固链强链补链能力;聚焦创新驱动,加快构建“定位清晰、大力协同、相互支撑、聚智开放”的机载三级自主创新体系,搭建创新平台、筑牢创新根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打造引领未来、独具特色的机载原创技术策源地,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源动力”,努力推动航空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奋力谱写航空报国新篇章。
  ——航空工业机载系统综合管理部部长刘鹏

  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时刻践行航空工业创新战略,围绕新技术、新业务需求,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创新研究相关防护措施,提升行业安全保密和网络安全水平,更好地服务集团战略。在服务型号科研管理方面,我们将按照型号管理和数字航空的新要求,创新践行敏捷管理理念,保障数字航空相关平台落地,支撑型号研制管理高效运行。
  ——航空工业发展中心信息安全研究所
所长刘振慧

  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推动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兴装强军”首责,聚焦打造“国之重器”;布局新兴产业,探索新能源航空器研制,加速实现“换道超车”;推进先进民机型号,提升我国应急救援和民用通航产业能力;利用好旋翼重点实验室平台,提升新构型翼型创新能力;开展薪酬体系改革,构建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汇聚激活人才“第一资源”。
  ——航空工业直升机所电气特设部部长王化吉

  科技创新既是时代赋予航空人的使命要求,也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原动力。航空工业导弹院历经三次创业,实现空空导弹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的跨越,每一次跨越都得益于科技创新引领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导弹院将建立创新“失败”容忍机制,完善项目考核办法和职称评定机制;拓宽人才发展通道,将“揭榜挂帅”等机制和平台常态化,加大创新激励力度;发挥现代产业链“链长”作用,聚焦技术前沿,坚持“小核心、大协作”,汇集一流团队,采纳一流成果,共同打造一流产品。
  ——航空工业导弹院运营管理部
副部长刘学斌

  多措并举,深化开展创新驱动引领活动,为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人才培养,探索全新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人才梯级成长。弹性架构,打破、重塑、加速人才队伍的交叉和融合。特色体系,以“创新机、创新技、创新域”为需求牵引,对内搭建创新创效载体,对外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寻根溯源,以“金点子”大赛为灵感池,形成原创技术策源地,实现创新技术能力自立自强。抢占尖端,面向新兴颠覆性技术,以黑科技实验室和创新生态圈为孵化基地,分析现状、梳理技术、研判应用。牵引合力,充分发挥技术抓总职能,规划战略、交叉、新兴项目并组织实施。拉通布局,开展南北、厂所、行业、全国协同,实现科研难题集智攻关。
  ——航空工业沈阳所创新总体部部长王言伟

  打造航电高新技术“策源地”,作为航空工业一飞院航电从业人员,将以型号攻关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战略为指引,围绕“智能、无人、协同”,聚焦开展体系作战、智能航电、智慧任务、5G机载应用、蜂群控制、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研究和原型开发验证,引领航电能力整体提升。打造航电任务创新平台“孵化器”,建设航电专业实验室、技术创新实验室,在组织架构、流程体系、工具平台、专业技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促进专业融合交叉,提升新技术的应用验证水平。
  ——航空工业一飞院航电系统设计研究所
所长董文方

  聚焦强军守则,以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成为中国航空气动力技术尖端科技发展的引领者,成为具有鲜明特色、世界一流的航空气动力专业研发机构。按照“重点发展、积极培育、巩固提高、主动探索”四个维度的技术发展总体思路,打造共生、共享、共赢的气动力创新生态体系。以“五性”(战略性、整体性、前瞻性、基础性、共用性)技术为主线,瞄准技术边界,集聚发展动能,以“人工智能+气动力”等创新技术为航空装备的跨代发展提供新动力。推动风洞实验技术不断突破,为型号研制“卡脖子”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发展数字化风洞试验系统,充分体现风洞价值创造能力,提升运行效率和“数、智”化管理水平,在气动力研究与试验领域激发内生动力。
  ——航空工业气动院气动研究与试验一部部长崔青

  唯有创新驱动,才是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加速智能化、集群化的深入研究,形成一批GNC产品的领先技术和方法;在产能建设方面,优化预估、投产、采购、过程监控等流程,将预研、批产、备件全盘统筹,确保产出准确及时;在服务保障方面,构建SBOM体系,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并加大快速响应及产维分线建设力度,提升客户满意度;在经营管理方面,抓实落细先进方法、工具的应用,形成经营管理的特色手段。通过一系列改革、改进,进一步提升航空工业自控所整体实力,从而带领GNC事业部砥砺前行。
  ——航空工业自控所外场部部长张小波

  航空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机载雷达装备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同台竞技的经验总结,也是航空工业雷达所在新时代践行“雷达立所、科技兴所”初心、聚力“兴装强军”首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脚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结合战略发展要求,调整人员结构,打造高水平技术人才团队;优化构建高效运行的创新机制,加强技术要素激励的引导作用;推动创新体系开放发展,发挥重点实验室在创新体系中的桥梁作用,联合高校、合作伙伴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集中力量突破基础能力和短板弱项,有力支撑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目标。
  ——航空工业雷达所质量管理部副部长刘子豪

  营造“鼓励创新、勤于探索、勇于突破、容错纠错”的创新环境,航空工业特种所致力于打造科研人员自主创新模式,大力激发科研人员攻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为科研人员搭建“创新我做主”的展示平台,充分挖掘科研人员的创新“金点子”,多措并举,推动成果转化。播撒种子,为“金点子”萌发提供方向指引;春风化雨,为“好苗子”涌现提供肥沃土壤;精心培育,为“好场子”练兵打通实践通道;科学评估,为“好果子”建立评价激励体系;鼓风扬帆,为“好
声音”传播拓展广阔空间。
——航空工业特种所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室主任马占东

  全面加速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航空领域,要想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唯一内源性动力是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明确、有效、科学、赏罚并重的创新研发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突出“松绑”和“放活”两大关键特征,构建航空工业创新生态链;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制造,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推动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协同;支持和鼓励创新型研发人员瞄准全球科技产业链高端和“卡脖子”领域,协同发力探寻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口。
  ——航空工业测控所工程制造中心副主任张豪

  我们是航空工业上电所一线研发部门,坚持将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引领性和战略性的地位毫不动摇;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实现技术与产品解耦、专业与技术解耦,全面落实推进“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专业实验室—重大任务”四位一体的创新治理体系构建,从体制机制上激活创新活力和动力;依托重大基础性前沿性研究课题,通过成立创新特区、专班以及“揭榜挂帅”等措施集智攻关,以管理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攻克一系列前沿性、基础性以及应用创新类的核心关键技术;聚焦短板弱项以及“卡脖子”工程,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阶段性提高承制装备在基础材料、元器件、关键软硬件方面的自主可控水平;持续推进科研型号一体化,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高质量转移转化水平。
  ——航空工业上电所电子部部长严龙

  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持续提高研发突破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勇攀高峰,以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突破口,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要主动投身各种斗争,多经历“风吹浪打”,多捧“烫手山芋”,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要让学习领悟科技自立自强生动起来,把机遇和使命讲在点子上、讲到职工心坎里,让更多人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航空工业电源生产部部长张朋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积极破解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能力不足等难题,逐步解决“卡脖子”难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作为航空装备研制生产“国家队”“主力军”,要以系统思维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技术体系架构优化、基础技术前沿探索等;充分利用高校和主机院所等外部资源,培育多元、开放、融合、共生的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正向设计能力;主动识变应变,下好管理创新“先手棋”,深入推进航空工业新航“ONE体系”建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建军一百年目标的实现。
  ——航空工业新航供应链中心主任肖金良

  航空工业航宇武汉创新中心作为防护救生空降空投事业部的一员,承担事业部技术发展“领头雁”角色。坚持体系化、综合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技术发展方向,提高各专业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结合,发挥高校、研究所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强科技创新规划和制度体系建设,营造“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创新生态,激发科技创新热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预研,围绕装备现状问题和技术发展需求,开展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的基础性探索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
  ——航空工业航宇武汉创新中心副主任任阿丹

  我们要统筹策划部署,以航空工业党组“创新决定30条”为基础,采取凝聚创新文化、构建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等措施,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借鉴成功经验,加速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增强资本投资能力,利用混改、上市等资金,持续进行创新投入;增加试验等基础设施,加快高技术人才培养,争取科技重大项目,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基础建设,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申请、高技术人才梯队建设,通过“揭榜挂帅”、专项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不断探索前沿技术,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新突破。
  ——航空工业江航质量安全部部长江田

  面向未来,我们要树立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加大创新资源投入,为创新思想、创新者提供平台和强大支持。秉持“技术创新驱动专业能力跃升、引领产业规模拓展”指导原则,构建创新型党组织,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持续推进“揭榜挂帅、信用承诺”创新机制,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构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实现“人才为我所用”;基于现有传感、采集、显示等技术积累,打破大气数据采集、机载液晶显示类产品实物约束,研究环境感知、数据信息等新物理架构,拓展服务形态;坚持全员创新,持续做好创新文化培育等工作,汇集强大创新力量,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
  ——航空工业太航系统工程电子工程部部长张红梅

  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世界科技竞赛不断加剧,科技创新迭代加速,尤其对于航空大国重器的科技突破更是成为博弈的关键。我们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大力推动智能化制造检测,实现业务数字化、数据资产化的规划目标;突破关键实验验证技术,打造一流配电、防火、环控实验室,不断提升产品前期验证精准度及质量可靠性;培养具有领先创新力的人才梯队,把科技创新精神融入骨髓、注入灵魂。
  ——航空工业津电质量检测中心主任余洋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不但是突破外部大环境复杂化的强大利器,更是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选择。我们要紧跟航空工业重大科技专项、新能源航空器发展等重大专题,主动作为、集智聚力,毫不动摇坚持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中战略优势资源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破“卡脖子”技术的桎梏,落实“兴装强军”首责,打造国之重器,为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航空工业华燕质量安全部部长陈文国

  激发内生动力,转变创新理念,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以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搭建专、精、特、新的人才平台;以“制高点”“质高点”“治高点”“智高点”为科技创新的切入点,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推进航空装备建设,引领高质量持续发展,助力我们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航空工业三江装配试验中心副主任李伟伟

  实现航空技术的自立自强,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作为市场工作人员,我们要强化市场牵引作用,准确把握客户需求,敏锐洞察核心技术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技术预见能力的提升和超前布局,做落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排头兵”;同时也要加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推广,把市场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试验场所,从而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航空工业上电市场开发部型号总师戴海东

  航空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而基础元器件行业发展是突破“卡脖子”问题、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必要条件。中航光电作为航空工业基础元器件级配套单位,要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战略机遇,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着重进行关键“卡脖子”技术产品的替代与超越。计划财务部在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和战略目标落地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要以不断解放和激发人才的创造力为目标,持续优化创新以贡献为导向的分类分级激励模式,以及“揭榜挂帅”激励机制,促进创新成果落地。
  ——中航光电计划财务部部长刘聪

  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是我国科技战略性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更是我国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及综合体现。作为一名航空人,我们应当深入领会航空工业党组决策部署精神,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攻关,持续解决核心技术难题,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推进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推进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

  中航租赁是航空工业重要的产融结合平台。首先要做好民机促销工作,为民机产品推向市场搭建好平台;其次,通过产业金融,助力航空工业下属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扩大产融结合的深度与广度;再次,围绕航空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机制创新,制订贴身产业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不断在金融端和制造端拓宽合作领域,构建金融服务航空产业新模式,打造产融协同发展的新生态,推动“兴装强军”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航租赁业务部业务总监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