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智改数转”加快数实深度融合 2023-02-10 

  

程俊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不仅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而且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比较优势,高质量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智改数转”)。
  充分释放“智改数转”的融合效应
“智改数转”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推动企业从自动化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智改数转”的融合效应主要体现为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发展产生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
  放大作用重在效率提升。“智改数转”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关键在于数据生产、存储、交互、分析和应用带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可以大大降低生产企业内部的摩擦成本,极大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协同。比如,通过对生产全过程、产品与设备全周期、全产业链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不仅强化了数据、技术、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泛在连接与弹性供给,而且释放了数据生产力推动各类要素及时、高效跨部门、跨企业、跨链条、跨区域流动,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叠加作用推动模式变革。“智改数转”对制造业的叠加作用主要在于对生产、经营等业务价值实现逻辑的改变。当前,“智改数转”市场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必须进一步打通持续价值实现的逻辑并推动生产、商业、服务等模式创新。比如,“智改数转”可以有效推动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等典型应用场景的生产模式创新。
  倍增作用加速结构优化。“智改数转”除了赋能制造业已有部门的转型升级外,还可以通过促进分工细化与跨界融合发展加速一些新行业、新业态的诞生、发展、壮大,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倍增作用。比如,促进网络、存储和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支撑数字信息处理的终端设备、相关电子元器件、高度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智能设备的制造及数字服务部门的发展;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区块链、VR/AR、边缘计算、试验验证、仿真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入融合实现智能制造等。
  深刻理解“智改数转”的内在规律
“智改数转”并不是简单的新技术的应用,而是一个新命题,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一些认识上的不够深入甚至误区是“智改数转”一定程度上推动难、落地难、求效难的主要原因。
  “智改数转”应该着眼业务、系统推进。“智改数转”表面上看是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传感器等智能、数字技术及设备在实体经济场景中的应用,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买几台设备、上几套软件这样的技术迭代,更是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的升级,强调技术的实用性、适配性,追求系统运行效率的优化。“智改数转”对企业而言不只是信息化部门的项目而是各部门协同变革的职能。国内外很多先进企业的经验显示,千万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和精益制造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转型,否则很容易产生巨大沉没成本,业务逻辑才是“智改数转”的内核。
  “智改数转”应该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由于“智改数转”往往投资密度、强度都很大,很多市场主体认为应该在经济效益较好、前期准备充分、要素支撑充足的前提下开展“智改数转”。实际上,“智改数转”并非全部都需要大投资。若企业已具备较好的自动化、信息化基础,投资并不大。对于有些应用场景可以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比如,利用VR技术下的“人机一体化”实现产品物料的分拣配送。面临经济三重压力,企业可以做好技术、管理、制度的相关梳理工作,加快开展精益管理提升、业务流程重塑、价值模式创新,练好“智改数转”的内功。
  “智改数转”应该分层分类、重点突破。总的来看,工程机械、汽车、电子设备等离散型产业链“智改数转”的覆盖范围、技术能力、效益水平等情况总体上要优于一些流程型产业链。由于产业属性、产业链环节、企业规模等不同,“智改数转”应该在尊重客观共同规律的同时体现行业和主体异质性,分层、分类、分步骤,由点及面进行突破。此外,中小企业不应该成为“智改数转”的禁区,它们并不能等同于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或低技术水平的企业,虽然很多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的技术能力、投入水平等相对不足,但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小企业应该且能够高质量开展“智改数转”。(本文摘编自《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