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乘势云帆挂 十载风雷踏歌行 2022-12-20 

  

本报记者 王莹 通讯员 王玉梅
  2022年7月25日上午9时58分,航空工业风雷隆重举行新园区搬迁庆典。对于已有52年历史的风雷而言,这是一个足以写进历史的时刻。回望来路,是半个世纪的过往:贫瘠中的艰难起步、机遇时的果敢发力,让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三线小厂成长为如今专业领域的翘楚,风雷已经解锁自身发展密码,乘势启航;展望未来,是已然脱胎换骨、立足全新起点的新风雷,它有向着现代化智能制造企业纵深发展、一路奋楫笃行的璀璨未来。
  风雷动,壮志酬。翻看风雷的发展数据,会不禁令人急于寻找答案:是什么支撑这个千人企业连续十年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EVA等主要指标平均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总产值从2亿元一路飙升至10亿元?又是什么让这个长期在偏远山区的小厂,充满昂扬的激情与不懈的动力?
  如果把2012年作为风雷发展的分水岭去探究,答案呼之欲出:2012年10月,航空工业集团武器悬挂发射系统事业部挂牌成立,风雷成为其中一员。“大集团战略”为风雷带来机遇;届时,刚刚完成交接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机遇,对企业进行一系列“望闻问切”后,对症下药,从“六统一”再到“八统一、一协同”,规划出“再造新风雷”发展战略。至此,风雷拉开了“一年跨越一个台阶、十年踏歌而行”的飞速发展期。步伐之大、脚步之稳都令人惊叹。
  审时度势 蓄势启航
时代带来的机遇是公开也是公正的,但需要有洞察大势的眼睛。2012年,新一届风雷领导班子就是用这样一双极富洞察力的眼睛从国家发展大局、行业整合趋势中,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契机,并快速作出反应,开启和创造了新时代背景下的“风雷速度”。
  2012年,拥有42年历史的风雷,发展到了一个尴尬期。营业收入徘徊在2亿元,利润1500万元左右,说好不好、说差不差。更令人忧虑的是,多数干部职工在温吞的节奏中习惯了舒适,按部就班、小富即安,对外部变化的感知不再敏锐。
  而2012年,对中国带来深远影响的一系列变化已然开始。
  国家对发展提出了迫切而全新的要求。各行各业都在新形势下,奋力搏击,探求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已经在改革中深谙水性的航空工业,坚持把专业化整合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以此培育出更多的一流企业。围绕“突出实业、聚焦主业”目标,集团公司对风雷、郑飞、庆安等企业相关业务进行专业化整合。2012年10月18日,武器悬挂发射系统事业部正式成立,提出了真正成为悬挂发射“一流系统供应商”的目标。
  面对新变化、新目标,风雷何去何从?
  不突破、不求变,风雷之路终将越走越窄;只有把变化当机遇、把目标当动力,把阻碍发展的旧有思想鼎革、把影响跨越的老旧产品更新,风雷才有希望。
  当时刚就任的执行董事、总经理齐剑飞到任的第一天,看过风雷老生产区、职工生活区之后,触动极大。彼时风雷,长期处在偏僻山隅,对人才招募、发展规模影响很大;产品迭代慢,产量多年没有明显变化,职工收入不高……一幅幅场景沉甸甸地压在了齐剑飞的心头。
  经过一段时间深入“诊断”,齐剑飞找出制约风雷发展的顽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还有待提升;管理粗放,执行力不够;生产组织精益程度不高,部分设备能源利用程度不高,生产进度不能及时监控……针对这些问题,齐剑飞逐一对症下药,提出了“数字化、精益化、模块化”的发展思路,“再造新风雷”由此有了方向与路径。
  齐剑飞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始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再造之路。这条路必然艰辛,但这是风雷实现蝶变、涅槃的必经之路。齐剑飞刻在骨子里的韧性与信心被新风雷的愿景激发,全身心投入其中。
  齐剑飞认真研读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法规,紧扣国家关于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相关政策,大力推动风雷家属区及生产区整体搬迁至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产业园,为此想方设法积极争取了大量外部资金。在他的带动下,领导班子很快对搬迁达成共识,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全厂干部职工都从搬迁中产生对企业发展、生活提质的憧憬,千余人的心紧紧地拧在了一起。
  干部职工心稳了,改革发展有了牢靠的基础。之后,对新厂区的建设规划,齐剑飞坚持他惯有的前瞻性,对标智能制造企业,建设机加柔性加工生产单元、数智热表生产线、装配脉动/移动式生产线,得到大幅提升的生产能力成为风雷腾飞强劲的一翼。
  这一张蓝图,风雷人一干就是十年。
  曾经在建厂初期创造“风雷速度”的风雷人,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再度以团结奋进、勇于创新、实干笃行的精神刷新了纪录。从2012年到2020年,9年时间,风雷生产经营逆势上扬,营业收入、利润、EVA等关键指标年年都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创造新高,“十三五”末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
  2021年,各项指标持续高位增长,实现营收71979万元,同比增长42.10%;净利润4891万元,同比增长15.14%;EVA4660万元,同比增长8.62%,“十四五”开局之年就实现产值翻番的目标。这是一组足以让风雷人自豪的数字,也是足以支撑他们将蓝图变为现实的强劲动力。
  历史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第一次的“风雷速度”,是从无到有的艰难起步;这一次的“风雷速度”,则是风雷跨越冲刺的一鸣惊人,奠定了企业长远发展的牢固基石。
  稳步创新 渐入佳境
创新始终是促进企业加快发展的良药。但是,创什么、如何创,则是对企业从领导者到普通员工、从运行机制到综合管理的全面考验。风雷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其领导者的魄力与眼界、干部职工的团结与奋斗,都让这一场力度极大的创新变革走上了稳健道路。
  对于企业而言,管理的畅通、高效是发展的基础保障。风雷改革创新的“第一板斧”,毫不犹豫地挥向了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为了推行制度建设改革,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以职能权力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风雷领导班子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启动AOS管理工作,开展规范化的流程管理。对各部门流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优化,规范相关规章制度、工作标准、管理方法,并对综合管理制度开展了废、立、改,对200余项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修订,建立了与战略相匹配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了由部门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型。
  打通“脉络”,精准考核随后开始全面实施。为强化绩效管理,改善激励机制,风雷制定了以KPI为核心的业绩考核激励方案,层层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将绩效考核结果纳入部门、个人绩效考核中,形成考核、监督、激励为一体的科学管理体系,不断构建公司完整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实现精准考核。与此配套的薪酬体系的推出,彻底解决公司存在的“岗位职责不清晰、薪酬分配不合理、考核激励效果差、员工上进心不强、所需人才难引进”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内生动力。
  多方并举的人才管理是成就风雷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优秀年轻人,通过管理机制改革,大胆启用,坚持正向激励,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并感受到成长带来的收获与喜悦;通过持续构建“长、家、匠”职级晋升体系,建立多条上升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通过“三定”工作压缩管辅人员编制,扩编专业技术人员,以实际行动尊重人才。
  一系列组合拳,风雷职工的平均学历不断提升,而平均年龄不断降低,尤其是科研和设计人员结构梯次愈发优化,为风雷的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正确的思路,引领着风雷管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一气呵成。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一一得到完善;经过不懈努力,风雷打造出流程、精益、信息化融合的高效的管理体系,为风雷持续发力保驾护航。
  产品是传统工业制造企业的命脉。风雷领导班子深知,产品才是保证风雷持续生命力的根本。基于思想认知之上的一系列操作,使风雷解锁了制约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产品谱系得以快速扩张。
  武器悬挂系统是军用航空器重要的子系统之一。用来悬挂、发射或投放机载导弹的专用装置,是机载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飞机、导弹一起构成了先进飞机军械系统,成为现代空战的主要武器之一。风雷在这个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资源优势,但也积存了产品单一、小而全、军民品发展失衡等问题。
  风雷能在短时间内崛起并保持十年发展势头,与其能够正视自身问题、对自己下狠心有很大关系。针对以往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问题,风雷深度梳理“病因”,找出“科研、精益制造、质量、成本、军民品均衡发展”五大短板,开出提升“五大核心能力”的良方,将其列为公司二次创业的核心,部署专人专事一一对应进行整治。
  为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风雷实施了批产和新品分线管理,组建成立新品研制中心,加强生产可视化、精细化管理,在部分型号上成功试点MBSE、MBD等工具方法,有效地提升了科研能力,补齐了科研短板。
  按照“数字化、精益化、模块化”发展路线,分类分族构建8条精益生产线;根据特种工艺要求,建立了一条国内淬火、退火、回火“三真空”表面处理自动热处理生产线。其中脉动式装配生产线,年产量达到6000台(套),规模达25亿元。这些举措大幅提升了生产制造能力,补齐了精益制造短板。
  全员推行实施质量“红黄线”奖惩办法,每年公司总经理与各单位中层管理人员签订《质量责任书》,并按要求缴纳质量保证金,严格领导责任追究。奖惩分明使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补齐了质量短板。
  大力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建立了307项产品、3万余个零组件军品零部件价格数据库。成本费用率从2017年的93.67%降低到2022年上半年的92.78%。公司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补齐了成本短板。
  先后推出多款智能型医用高压氧舱、高原保健舱、低氧文物舱、环境模拟设备等民用产品,实现了民品营业收入从200多万增长到2000多万元、客户覆盖航空航天、兵器、航空发动机等多领域。产业实现了均衡发展,补齐了军民品失衡短板。
  补齐短板的风雷,拥有了在专业领域能突出的核心能力,也迎来了建厂以来最好的时代。
  2012年以来,风雷军民品逐步形成谱系化发展的新格局,一项项成绩单彰显着风雷人敢闯、敢拼的勇气和强劲的执行力,为当下的提质增量和后期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
  军品上,作为国内唯一火箭发射器专业化企业,风雷完全具备了独立完成三代机到四代机武器悬挂发射系统研制生产的综合能力。500多项具有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广泛配套陆海空多兵种市场,以强实力为“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做出最佳注释。
  2012年以来,风雷先后为我国歼击机、运输机、轰炸机和直升机等50多种机型配套,其中30余项产品完成定型,300余种产品供应市场。
  一批多年来拦在公司前面的难题、想干没干的重大项目相继干成:创造了国内最大运载能力的最新纪录;导弹电子对抗分系统诱饵投放装置,成功首飞;多型无人机项目,形成了新的产品谱系……
  民品上,风雷在医用高低压氧舱领域独占鳌头,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部分民用产品走出国门,成为中国航空产业技术转化的成功案例。2015年,风雷成立了民品分公司——风雷氧业科技公司,并实施了军民品分线改革;目前,公司正在积极争取贵州省的产业扶持政策,尽快形成产业链,切实依托航空技术优势,助力民品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提升产品创新、精益生产等能力的同时,风雷还关注产品全寿命周期服务,成立产品维修中心,实行修造分线;分片区设立巡回检修工作组,全面开展维修和售后服务保障工作。
  一套计划缜密、实施到位的策略,使风雷在武器悬挂发射和医用高低压氧舱专业领域里都成为公认的“领头雁”,十年间营收总额从2亿元飞跃到10亿元的答案就在其中。
  新风雷:内与外的同频共振
支撑企业良性发展的,一定是内生动力。风雷领导班子准确抓住激活企业内生力的着力点,让多年来徘徊不前、不愠不火的企业“燃”了起来。
  能发挥作用的企业文化一定是根植于员工心中、得到员工充分认可的。能够“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在实际中实现行动一致、知行合一的效果。2012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发展战略的规划中,将搬迁位列再造之前。对职工生活状态的了解与掌握,让他们明白,不让员工生活有根本的改变,就无法激发员工活力、使员工在对未来充满的憧憬中鼓足干劲儿,再造也就无从谈起。
  安居方能乐业。风雷新领导班子提出“风雷梦”——走出大山,让职工在新的环境安居乐业,实现风雷由传统三线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企业的转型。在具体规划上,为职工安居的房子排在厂房建设之前。
  这一决策,瞬间撼动了每一名员工的心:走出大山,曾是两代风雷人的梦想啊!
  领导班子千方百计凑齐启动资金,并很快动起来。看着一幢幢楼房从地基一点一点“长”起来,风雷员工欣喜于“理想照进了现实”,也更深地明白——幸福握在自己手中。
  2017年,1248套住房圆满交付到员工手上。那一天,风雷人的笑声与交房现场的火热交相辉映,照亮了风雷可预见的未来。
  连续9年,风雷员工收入都有显著提升。2017年6月30日,新厂区开工建设,2022年6月全面完工。在200亩的土地上,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8条机加柔性加工生产单元建设投产,数智热表生产线、装配脉动/移动式生产线初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风雷研发及产品交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预计年产量可达6000套。
  至此,风雷实现了从传统三线企业到现代化智能制造企业的全新突破,又一次站在新起点上。
  保持正确方向,离不开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头雁效应”。“关键少数”成为风雷发展的核心力量。
  风雷从加强干部考核管理入手,实行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制,打破了原有企业“能上难下”的干部任用制度。在中层领导干部考核中首次引入业绩考核概念,全方位考核,通过“公开竞聘、民主测评、综合考核、任前公示”等一系列现代企业用人机制,强化了干部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履职能力。同时,还提出干部“学习力、执行力、凝聚力”三力打造,制定出台了《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对公司领导干部在纪律、作风、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的35种情形,明确了责任追究的方式和运用,为公司领导干部设置了“警戒线”。这些举措的制订和实施,对干部队伍产生了极大震动,也开通了打造“敢作为、能作为、好作为”干部队伍的有效路径。
  公司党委、行政对每一名干部的思想素质、干事能力都要高要求、严考核。干部“二十字”标准、干部工作“五大体系”“八项纪律”,让每名干部必须时时、事事严于律己;合规管理、AOS、精益管理等新知识、新管理、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使干部必须时刻关注学习、更新知识。
  长期以来对领导干部的“学习力、执行力、凝聚力”的“三力”建设,强化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能力,让风雷真正拥有了想作为、能作为的“关键少数”。
  文化是企业之魂。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风雷的企业文化与时俱进,“风雷精神”成为引领企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核心力量。
  优秀企业无一不是拥有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这些文化凝聚了企业从新生伊始直至当前的人文精神、管理精华等重要元素,成为员工精神索引和企业成长不可估值的内在动力。
  建厂初期,千余人用65天时间日夜赶工建起一个风雷,造就了当时的“风雷速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风雷速度”作为第一代风雷人的写照,成为“风雷精神”的源头。
  发展中期,风雷人不等不靠,硬是在资金、技术均无外援的险境中,啃了“硬骨头”,攻克关键技术拿下某型悬挂发射系统的订单。“E型机精神”诠释了第二代风雷人敢担当、敢作为的精神风貌,为“风雷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
  2012年至今,风雷用十年的成就、十年的拼搏、十年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风雷精神”,让风雷有了自己的“风雷梦”。
  在阔步向前发展企业规模的同时,风雷文化建设紧扣企业改革发展的步伐,内塑精神、外塑形象。通过开展全员思想大讨论,让所有风雷人发声。经过多轮提炼后,形成了一个包括“风雷梦”(企业持续发展、员工幸福安康、厂房环境优美、干群关系和谐、文化积极向上)的“风雷精神”——团结协作、勇于担当、敢打硬仗、狭路争勇——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
  为了将“风雷精神”根植于心,风雷编制了员工文化手册、建立了风雷文化长廊,并坚持将文化融入质量监管、安全生产、班组建设、保密工作、管理创新和廉洁防控等,不断强化各项子文化建设,使文化渗透到科研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文化支撑。“风雷精神”成为风雷人焕发不竭动力的源泉。
  十年共绘蓝图,十年踵事增华。如今,风雷站在全新的起点上,曾经无限憧憬的未来已清晰可见。
  2022年上半年,风雷的全新“战绩”以事实证明:“再造新风雷”之路正确、开阔。在这条路上,即便是在既要保证生产又要实现顺利搬迁的同时又遭遇疫情的复杂局面,风雷仍然能够依托变革的力量,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创造新的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是风雷坚持创新为首,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加强体制改革,科技人才活力的激活;是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企业内生动力的厚积薄发。
  对未来发展,“新风雷”蓝图已然擘画。
  风雷将“十四五”作为新时期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确立了“到2025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同步提升,‘数字化、精益化、模块化’的现代化智能制造企业框架初步建成,实现军民品同步跨越”的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在“十四五”完成智能企业建设、营收翻两番的目标,风雷坚持“创新、改革、精益”三条发展主线,制订了“完善创新体系及创新手段,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以流程体系建设为基础,推动精益管理”的具体措施。这些举措,将从创新人才引进及培养、构建正向设计能力、提升试验体系管理能力、打造精益高效管理体系等全方位着手,实现风雷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一张蓝图干到底。“十四五”开局,风雷再次刷新了自己创造的“风雷速度”,站在了下一个十年又一次腾飞的起点上,继续深耕“创新、改革、精益”三大发展主线,向着“实现航空武器装备发展自主创新,全面掌握下一代航空装备技术,支撑集团公司世界一流航空企业集团建设和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和“初步建成智慧企业,成为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效益优秀的国际一流航空悬挂/发射系统系统级供应商”的目标勇毅前行。
  新风雷,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