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非凡十年,振翅高飞 ——新时代10年航空工业改革发展纪实 2022-11-04 

  

本报记者 刘文波 袁新立
  十年非凡历程,新中国航空事业乘着甲子华章的回响,迈向更为灿烂的七秩荣光。
  新时代10年来,航空工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航空强国的殷殷嘱托,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牢记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和不遗余力的创新,走上了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航空强国的新征程。
  新时代10年,航空工业充分展示和发挥国有企业“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航空工业净利润由十年前的9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69亿元,年均增长6.2%;EVA从50亿元增长到114亿元,年均增长9.6%;营业总收入从3006亿元增长到5190亿元,年均增长6.26%;资产总额从5687亿元增长到12383亿元,年均增长9.03%。自国资委考核以来,航空工业已累计获得17次年度考核A级,连续获得6个任期考核A级。连续进入《财富》世界500强,2022年排名第144位,较2012年提升106名,位于航空航天与防务板块前列。
  十年非凡历程,航空工业一路奋斗,一路精彩。
  秉持初心使命 助力兴装强军
  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家安全需要和“两个一百年”目标,部署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目标。航空工业坚定承接好党中央交给的使命任务“第一棒”,坚定在聚焦主责主业、报国强军上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新时代10年,航空工业军品业务管理改革持续深化。2017年,航空工业军品业务“集团抓总、主机牵头、体系保障”的管理机制全面落地生效。在2017年航空工业军品工作会上,集团公司首次倡导推进“均衡生产”,航空工业全线积极行动并保持了推进均衡生产的战略定力和目标导向。经过几年的不懈推进,集团公司军品均衡生产水平逐年提升,从2016年的“0118”提升至均衡生产高级目标“2323”,圆满实现了集团党组制定的战略目标,带动全集团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快中提质,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发展韧劲持续显现。
  2016年7月6日,运20飞机授装接装仪式在空军航空兵某部举行,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运20正式列装部队,中国进入战略空军时代;同年11月1日,第11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省珠海市开幕,歼20战斗机双机编队出人预料地出现在航展上空,这是由航空工业研制的我国新一代隐身战斗机的首次公开露面;2017年9月28日,在中国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介绍,国产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飞机正式列装部队,我国进入了世界最先进的第五代战机行列;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战术通用直升机直20首次亮相。随着歼20隐身战斗机、运20大型运输机、直20战术通用直升机、FC-31隐身战斗机以及攻击11无人机为代表的先进机型陆续亮相,我国航空武器装备正式迈入“20时代”。
  新时代10年,航空工业研制的航空装备多次在阅兵仪式上展示风采,成为阅兵仪式的焦点。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129架战机参加阅兵。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盛大阅兵,是人民军队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后的全新亮相。201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76架受阅飞机组成舰载直升机、反潜巡逻作战、预警指挥、远海作战、对海突击、远距支援掩护、制空作战等10个空中梯队,在受阅舰艇编队上方凌空飞过,展示人民海军崭新面貌。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34型168架军机组成12个空中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3型4架高端军用无人机随装备方队亮相。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6型71架军机组成空中梯队,护卫党旗,悬挂庆祝标语,驭风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表达最深情的祝福。15架歼20编队以最大规模集中亮相,展示了空中作战新质能力和强大实力,体现了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航空工业70年来跨越式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航空工业装备体系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我国已经实现了从第三代到第四代、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陆基到海基、从中小型到大中型、从有人到无人的跨越;实现了对世界强者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跨越。航空工业能力体系不断完善。我国自主研发的战机,正投入新时代练兵备战,加快推进空天战略打击能力、战略预警能力、空天防御能力和战略投送能力建设。
  深化改革攻坚 促高质量发展
  航空工业作为大型军工央企,在国企改革工作中,既是落实的主体,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十八大以来,航空工业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要求,聚焦主业、优化布局、创新机制,大刀阔斧推进深化改革和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工作,在突破体制性障碍、解决机制性梗阻、探索政策性创新方面坚定实践,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新成效,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
  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坚定不移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落地见效。持续推进瘦身健体、处僵治困、压层级、减户数、清“两非”、清参股等专项工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步步扎实,圆满完成。自2016年5月启动瘦身健体工作以来,航空工业久久为功,压减工作提前超额完成国资委考核指标。“双百行动”和“科改示范行动”扎实推进。截至2022年6月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提前完成阶段目标。“双百企业”和“科改示范企业”率先完成重点任务。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就必须持续深化改革,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刀刃向内。作为唯一一家被列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的商业二类企业,航空工业以“产业布局优、竞争能力强、资本实力足、运营效率高”四大目标为导向,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和高质量发展。航空工业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入,务实推进“以混促改”。积极稳妥推动首批9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新时代十年,是航空工业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成熟定型的十年,是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型号最丰富、经营活力效率提升最显著、产业布局结构优化最明显的十年。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首位。航空工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自主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在科技和产业发展中下好先手棋、赢得主动权,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航空强国和现代化军队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10年,航空工业以改革促科研,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从217亿元增长至437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1.21个百分点至8.42%;其中,自主研发投入规模从119亿元增长至299亿元,自主研发投入强度提升1.8个百分点至5.77%。全面激发航空科技创新动能,为航空工业跨越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
  航空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航空工业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专利申请数位居央企前列。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航空工业的科技成果再创新高,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航空工业荣获15项国家科技奖励,占本次授奖总数的5.5%。航空工业作为牵头单位获奖5项,其中顾诵芬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作为参研单位获奖10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航空工业着眼未来,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自强之道。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航空工业积极面对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和新需求,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有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了航空工业《智能制造架构(V1.0)》和《智能制造推进计划》,推进集团公司智能制造走深走实。在此基础上,航空工业党组在2021年出台了《中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关于践行集团战略加快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领先创新力”的决定》,从构建新时代航空科技创新体系、完善航空科技创新机制等14个方面,制定了30条推进计划,作为航空工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行动纲领。
  航空工业党组“创新决定30条”发布之后,航空工业将其作为专项工作进行部署推进,以此强化创新在航空强国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支撑,面向航空科技前沿,加速新技术探索与应用,提升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面向国家武器装备建设重大需求,加速航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和效能提升,迈进航空工业科技新时代。多措并举,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十三五”伊始,航空工业就对集团内部的科研院所进行整合,重组设立新的中国航空研究院,加强战略性、前沿性和基础技术研究,整合组建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强化先进航空制造技术研究,科技创新的顶层作用日渐凸显。近十年来,航空工业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防建设需求,设立了各种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舞台: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创新体验中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软件研发基地、航空工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航空智能制造的应用环境和技术平台、国防科技工业航空技术创新中心,为航空科技持续跨越发展作出核心贡献,让“创新”成为航空工业的代名词。
  此外,航空工业各单位积极搭建创新平台、设立创新机制、部署创新行动、强化保障措施,有思路、有规划、有方案、有落实,千方百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整合科技创新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组建智航院、鲲鹏软件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共建气动声学、飞机精细化强度设计与制造等一批联合技术中心,建立沈阳地区厂所协同创新中心,聚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成为国资委首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航空能力建设,赋能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并发布专项规划,探索和实践在云架构环境下集团级应用建设和管理模式。组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高端分析测试仪器创新联合体。开展数智化能力建设,实现生产线效率提高35%以上。募集资金、投资整合,产融结合、以融促产。采用资本运作手段,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先后与国内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2年,航空工业以“创新年”为主题,持续打造领先创新力,推进“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集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9月10日航空工业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上,部署推进航空工业党组“创新决定30条”深化落实和未来五年科技创新重点任务。航空科技创新将聚焦新装备,以航空科技与装备支撑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聚焦新跨代,发展先进工业产业能力,以数智融合、多链主导的世界一流企业支撑建国百年奋斗目标;聚焦新超越,打造航空科技国家战略力量,以科技优势掌握大国竞争战略主动权。用坚持不懈的持续创新,使新时代航空科技事业再上一层楼,航空工业攀上一个个发展高峰。
两翼齐飞 推动民机产业飞向更高更远
  新时代10年,航空工业不仅聚焦主业,在航空装备研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民机研制也蹄疾步稳,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改善贡献央企力量。
  2022年5月31日,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在广东珠海首飞成功,9月27日,AG600M灭火机完成12吨投汲水试验,并签署首批6架机购机协议,标志着该型飞机迈出了市场化开拓和实战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此前,AG600试验验证机于2018年10月20日成功实现水上首飞。当日,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要求各有关方面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继续为满足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需要、实现建设航空强国目标而奋斗。
  重要民机型号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在AG600项目顺利实现三次首飞并不断推进的同时,“新舟”600完成适航取证并交付用户,“新舟”700飞机研制进展顺利。“吉祥鸟”系列民用直升机研制也捷报频传,2022年5月17日,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大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吉祥鸟”AC313A在江西景德镇吕蒙机场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再添新利器。7月2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航空工业所属哈飞公司颁发了先进中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Z15(AC352)型“吉祥鸟”直升机型号合格证,标志着该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具备了进入国内民用市场的条件,填补了我国民用直升机谱系空白。
  航空工业先进民机制造体系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满足适航要求的设计、试验验证能力体系初步建成,民机结构件柔性制造及数字化柔性装备能力持续提升,C919、ARJ21实现大部件规模化大生产。为ARJ21在国内市场形成规模运营能力,以及C919地面测试和试飞以及顺利首飞,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航空工业直升机、无人机、任务系统等在应急救援领域应用取得进展。“新舟”60增雨机自2015年运营以来,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保障,2017年朱日和军演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内蒙古、东北、陕西、河南等地增雨作业及大兴安岭森林灭火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21年11月,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直8直升机在河北张家口完成加改装医疗方舱放飞任务,列装服役航空救援队伍,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撑起空中坚盾。2021年7月21日,河南发生洪灾,航空工业立即启动“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应急响应机制,为灾区的人民保障了通信,应急救援实战首战告捷。12月24日,森林浮空通信中继平台分系统在北京通过验收评审,4架AR500B无人直升机交付应急管理部,航空工业无人直升机正式列入国家应急救援装备体系。
  航空装备,走上战场就是战斗力,走向民间就是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两翼齐飞,支撑一流军队建设和服务国计民生,航空工业勇于担当,积极发挥大国央企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非凡十年,硕果累累,成绩斐然;非凡十年,风雨无阻,再启新程。
  长空万里,使命千钧。航空工业全线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推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上展现更大作为;自信自强、艰苦奋斗,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实现更大突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取得更大成效;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在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上作出更大贡献,奋力谱写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