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击长空向未来 ——纪念『鹘鹰』飞机首飞十周年 2022-10-28 

  

张宁 王小蛟 杨欣蕊
  2022年是罗阳烈士牺牲1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向罗阳同志学习10周年,同时也是“鹘鹰”飞机成功首飞10周年。10年如白驹过隙,当年研制“鹘鹰”的历程仍历历在目……
  2012年10月31日,沈阳北陵机场,天气晴朗。
  一架新型战机迎着初冬寒风,呼啸着飞向遥远的天际。
  “鹘鹰”飞机01架机成功实现首飞。“鹘鹰”飞机首飞成功,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同时研制两款第四代战机的国家。实现了几代航空人对先进四代机的追求和梦想。罗阳在牺牲前的一个月,他亲眼目睹了“鹘鹰”飞机成功首飞。
  “鹘鹰”的研制倾注了罗阳大量的心血。在项目研制过程中,作为研制生产的现场总指挥,罗阳积极探索新机试制新模式,大力实施并行工程,极大缩短了新机研制周期。他着眼未来,带领团队建立了完整的先进制造体系,探索应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实现了从科研到生产、从零件制造到飞机装配、从成品检测到整机调试的全过程现代化,推动了我国航空制造水平快速进步。
  自强奋起 设计研制先进飞机
面对国际先进的航空装备和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航空工业的领导下,沈飞公司和沈阳所自立自强,瞄准先进四代歼击机目标开展研制工作。2009年10月19日,这一天,航空工业发文批准“鹘鹰”项目正式立项。接到立项通知后,沈飞公司、沈阳所等单位立即开展项目筹备工作。
  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厂所和有关单位团结推进研制,迅速完成了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2010年7月,沈飞公司展开调研,仅1个月就确定了厂房建设技术条件,确保了部总装工作条件准备顺利完成。
  2011年3月7日,沈飞公司组建了100余人的并行设计团队常驻沈阳所开展并行设计和工艺性审查工作。由于“鹘鹰”飞机研制周期异常紧迫,在沈飞公司研制历史上属于首例,研制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非常短的研制周期内完成试制工作。“鹘鹰”飞机研制团队创新新机研发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在过程中采用了边设计、边发图、边制造的深度并行工作模式,全面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2011年9月底,基本完成了“鹘鹰”的全机设计,历经了1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机一万五千余项零件的制造、六千多套工装的研制、两万余份工艺文件的编写以及两架份全机结构的装配,这称得上是军机研制历史上的一次奇迹。
  “鹘鹰”飞机项目团队在成立伊始就大力推行并行工程,组织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成立了百余人参加的厂所联合设计工艺团队,高效协调,使得发图、工艺性审查以及工艺方案制定、工装设计、工艺规程编制等工艺准备工作得以同步进行,并行工艺性审查和生产准备周期缩短了近一半,装配工装的设计与制造周期缩短了一个多月,在数模发放后一个月之内,就完成了所有零件的工艺准备工作,同时完成了绝大部分的零件工装设计工作;在数模批准发放后仅50天,就完成了翼身后段大型装配工装的设计与制造工作。
  奋力拼搏 创造研制高速通道
2011年7月,“鹘鹰”的零件生产正式开工。同年12月21日,在沈飞新机装配现场召开了“鹘鹰”飞机部装开工仪式。
  对刚刚组建完成的沈飞新机试制部的干部员工来说,这是一场不同寻常、极具挑战的攻坚战。重任在肩,舍我其谁!在重大使命和挑战面前,员工们的热情被迅速点燃,他们团结奋进、集智攻关,掀起了大干热潮。
  从型号研制的第一天起,为了及时准确协调处理生产问题,新机试制部领导把工作组会议安排在了生产现场。每天晚上按时召开工作组会议,将当天遇到的问题分门别类确定责任人,针对问题,反复讨论解决方法,明确解决时间。在严峻的生产任务面前,员工们每天都会坚持到深夜,跟任务密切相关的员工们为了生产进度不拖延,干脆将被褥搬到了单位,通宵加班大干。
  张超群是个热情阳光、充满活力的小伙子,那时刚刚23岁,他每天清晨早早到岗,工作到后半夜才回去休息。为了赶进度,他曾经两天一宿没睡觉,坚持不住的时候,就喝点水,出去透透风,回来继续工作。8月中旬的一个夜里,部领导照例在厂房的各岗位查看,发现这位小伙子用卫生纸塞着两个鼻孔在型架上进行铆接工作。询问后得知是由于长时间疲劳,止不住流鼻血,为了不影响进度,不让血滴到飞机壁板上,他将卫生纸塞进两个鼻孔里止血,继续坚持工作。当领导让他回去休息的时候,张超群憨厚地笑了:“我还年轻,没关系。大伙都在干活,连领导都一直陪着我们,我也不能落后。”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这个年轻团队拼搏向上的精神。
  负责大部件对接的工长王仁辰还有两个月即将退休,同样全身心投入项目攻坚中。王仁辰深知按节点完成研制目标意义重大,他和他带领的团队与时间赛跑,全员实行“718”工作制,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8个小时。在周期异常紧迫的情况下,他在每一项任务开工前,细分工作,落实责任,合理分配人员。在项目进入预总装后,他全程在生产现场跟产,协调解决技术问题,提醒大家严格控制多余物。在他的带领下,这支由34名员工组成的攻坚团队用实际行动取得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阶段性成果——提前4天实现优质交付,为后续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节点目标。而当大家欢庆胜利的时刻,王仁辰却因为低血糖暂时离开了工作岗位。
  他们为型号研制忘我地攻坚奋战,以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筑起了一条新机研制的高速通道!
  在攻坚的关键时刻,沈飞公司开展了评选“每日之星”活动,以表彰那些在当天完成任务多、产品质量好、工作效率高、攻克关键任务的技能人员和组织生产得力、技术指导及时、处置问题得当、解决关键难题的技术人员。开展“每日之星”评选活动,针对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效应,以身边事例感动和激励身边人,再鼓干劲、再做冲锋,促进了研制进度。
  砥砺拼搏 书写辉煌篇章
“鹘鹰”飞机项目采取一体化联合团队管理,充分调动既有资源,层层落实责任,保证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全面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2011年12月21日,在沈飞新机试制部装配现场召开了航空工业沈阳新机快速试制中心授牌仪式。仪式上,时任沈飞公司董事长的罗阳主持仪式。“鹘鹰”飞机作为航空工业党组和沈阳地区厂所的自筹项目,被要求是“没钱也要干”。在“鹘鹰”飞机试制阶段,罗阳经常出现在工作现场,与大家交流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帮助大家解决难题。哪怕事务繁忙,出差归来也顾不得休息,第一时间去生产一线慰问加班员工。平时考虑到加班劳累,还为大家安排现场体检,帮助干部职工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因为项目时间紧张,需要多方面团队一起配合,许多复材中心的女同志巾帼不让须眉,常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钟。为保障女职工们的安全,罗阳特意安排车辆送加班的女同志们回家。有的女职工说:“罗总每样工作都做得细致入微,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鹘鹰”飞机项目团队要求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三个在前”,即“学习在前、工作在前、为企业和员工服务在前”。领导干部对重点工作、要点工作、难点工作、节点工作要一心一意抓、实实在在干,亲自抓,亲自干,身先士卒抓,率先垂范干,全力以赴抓,雷厉风行干。
  “鹘鹰”飞机项目研制过程中,时任新机试制部副部长欧阳舍小家顾大家,坚持每天和项目团队全体队员奋战在研制第一线,放弃了所有休假,每天加班至深夜,积极组织员工攻坚克难,解决研制过程中的重大技术协调问题;时任装配试制中心助理韩崇杰每天到现场跟产,曾经连续5天5夜没有回家,“只要有一个人在工作,我就一定要在现场。”时任生产管理室主任柴峰伟的爱人怀孕,正需要他在身边守候,但为了工作,他每天坚守在一线……身边航空人的忘我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研制现场的年轻人,对他们起了带头表率作用。
  2012年3月21日,沈飞公司在装配现场召开“鹘鹰”专项立功竞赛誓师动员大会,为八个攻坚团队授旗,攻坚团队郑重承诺要“恪尽职守,不负重托;严慎细实,真抓实干;听从指挥,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誓保节点!”
  2012年9月12日晚,“鹘鹰”飞机01架总装下线仪式隆重举行。这是一个令人难忘而又无法复制的夜晚,总装下线仪式的瞬间成为了经典,上级领导、沈飞公司、沈阳所参研全体干部员工见证了这一辉煌历史。回望来时路,为了赶工作进度保节点,研制团队全员加班早已成为常态,领导、职员、工人主动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团队成员常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深夜里依然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把忠诚和信念铸入岗位之中,在润物无声的境界里书写着华彩人生,他们用实际行动直面挑战,用智慧、心血和汗水彰显了航空报国精神。
  最令人难忘的是在最后的攻坚阶段,伴随着“鹘鹰”飞机顺利地交付试飞站,一线员工已经不是每周“612”“718”工作制,而是全部攻坚实行每周“724”工作制,8小时、12小时、18小时甚至36小时连续作战不休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坐靠在现场的地面上,打个盹,洗把脸再爬起来工作。
  成果卓著 奋进新的时代
2012年10月31日10时31分,“鹘鹰”飞机01架安全顺利实现首飞。首飞现场大家心情异常激动,一位员工眼镜腿在首飞前损坏,但因为工作忙碌,他腾不出时间去更换,在首飞仪式上,他只得用手托着坏掉的眼镜,紧紧盯着跑道一头蓄势待发的矫健身影。终于,“鹘鹰”飞机载着梦想,呼啸冲上蓝天,展翼翱翔,问鼎长空,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奏响出壮丽的旋律,唱响了航空工业的赞歌,这一时刻在共和国丰碑上镌刻下的又一辉煌印记。
  “鹘鹰”飞机项目团队员工很骄傲自己是一名沈飞人、是一名“鹘鹰”飞机项目团队成员。每日工段的第一声铆枪声响起,即是我们可敬可爱的工艺员们又一次冲锋的号角。在风钻铆枪的鸣响声中,有着他们来回奔走忙碌的身影;在赶工大干的深夜里,有着他们严谨依旧指导工人生产的讲解;哪怕是轮休在家,收到生产受阻的信息后,他们也会不辞辛苦,火速赶到。大到飞机的结构系统,小到一颗铆钉螺栓,年轻的工艺员们始终如一耐心讲解,不计辛苦,不计报酬,只为“鹘鹰”飞机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翱翔寰宇,威震五洲。
  回想研制之初,沈飞和沈阳所紧跟国际技术前沿,开展了大量四代机技术的预研工作。作为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长子,沈飞公司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和开展四代机的研发重任。“鹘鹰”飞机就是航空工业自筹资金立项研制出的成果,是汇聚航空工业的整体力量开展的自主创新工程,它的成功研制为我国航空产品型号研制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是落实新一代装备、新一代技术、新一代管理、新一代人才、新一代标准“五个一代、迭代升级”的具体实践,是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
  “鹘鹰”飞机成功首飞距今已经十年,2014年11月11日,“鹘鹰”飞机在广州珠海的中国航展首次公开亮相,惊艳世人。
  放眼未来,决胜海天!沈飞公司将继续同全体航空人一道,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加强前瞻谋划设计,坚持科技创新,继续研制性能更强的先进战机,以创新突破引领技术发展,为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