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报国的“纵横之翼” 2022-10-28 

  

本报记者 姜坤英 钟旖
本报通讯员 崔阳阳
  李凯是航空工业设备工程首席专家、副总经理。2000年,他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进入航空工业规划总院工作。对他的选择,老师有些不解:“学航空的到规划设计院,你得有思想准备,有可能连工程师都评不上。”但在李凯心中,却有着自己的想法。缘于从小对飞机和美术的喜爱,当年高考选专业时,他在表格中写下的专业只有两个方向:要么是航空、要么是建筑。出于航空报国的初心,大学专业最终选择了航空,但到航空工业规划总院,却可以“鱼与熊掌兼得”——横向是航空、纵向是建筑,李凯在工作中找到全部所爱。20多年过去了,始终保持热爱、始终全情投入的李凯,凭借航空报国的“纵横之翼”,收获颇丰。
  “纵横之翼”自此开启
“回头看,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李凯说,工作伊始,他就赶上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型号工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井喷式发展,各相关厂所进入全面技术改造建设的关键时期。李凯清晰地记得,刚毕业两个月的他就跟着院里的各专业总师,在中秋节那天晚上踏上了开往贵州安顺的火车,到黎阳发动机厂建总装和机加厂房。
  很多规划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在初入职场时,会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在实际工作中指导,“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为规划总院的人才库贡献了力量。“当时院里项目非常多,但人才梯队急需补上来,所以像我这样刚刚毕业的新人就在师傅的指导下,迅速进入状态。”从车间里的每一台设备的尺寸、动力消耗等特性到所需的通风、冷却循环水条件等需求,老专家毛善文带着李凯进行了详尽的数据收集、熟悉相关工程设计程序,并指导他独立完成项目设计。从那时起,李凯养成了“立足一线”的工作理念,即使是成为公司副总,只要他经手的项目,都亲力亲为,现场解决问题。
  多年后,黎阳计划从平坝搬迁至贵阳,李凯再一次回到当年设计的厂房。“进厂房一看,跟我当年画的图纸一模一样,甚至连每一个机床摆放位置都没变。”当图纸上的线条变为现实,对于设计师来说是最幸福的时刻。他还记得工厂后山上的“艰苦创业”四个大字,那是毛善文等第一批规划人刻上去的,四个字体现着“三线精神”,也刻在了规划人的心中。走在黎阳厂区的小路上,毛善文向李凯讲述着他从1965年就开始参与的黎阳各个时期的建设,这让李凯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沿着老一辈规划人铺就的道路走下去,2015年黎阳搬迁项目的重任落在了李凯这一代规划人的肩上。
  专家的悉心指导,扎实的调研和设计方案,加上型号工程的实践,李凯从一名“规划新兵”,逐渐成长为项目主设计到项目总师、项目总监,成为航空发动机能力建设领域的技术领头人。
  工作中的李凯深知企业的搬迁不只是表面的位置变化,更需要瞄准未来的发展。结合航空发动机领域发展迅速的特点,针对四代机、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趋势,他研究民用航空发动机试验能力体系、航空发动机主承制厂异地新建生产组织模式、航空发动机装配厂房AOS设计流程等课题,提出了许多新的工程设计方法,在工作过程中得到推广,提高了规划总院在航空发动机能力建设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多个重点型号能力建设项目,并全力推进实施高端咨询服务,为航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贡献了突出力量。他主持的项目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咨询奖、全国优秀工业建筑奖、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奖和优秀工程设计奖等奖项,并被规划总院评为“爱岗敬业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纵横”内涵不断丰富
作为军工能力建设咨询服务单位,航空工业规划总院做的虽然是幕后工作,但对于整个航空工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某发动机扩批项目是当时国内整个发动机行业投资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技改项目之一。为了充分理解业主的需求,也为了更加了解项目情况,在工作过程中,李凯带领项目团队多次去现场工作,和客户进行了充分沟通,现场情况烂熟于心。针对航空发动机研制难度大、专业类别多、项目数量多等特点,李凯带领团队对发动机的制造流程、生产瓶颈一一进行了充分分析,从工业工程的角度提出全厂新的生产布局模式和规划调整方案,顺利推进项目实施。如今,该型发动机已经进入稳定大批量生产阶段,有力支撑了国产战机保卫祖国领空。
  时代在发展,也为发动机制造商和工程承包商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让航空报国的“纵横之翼”飞得更高、更稳,李凯不断创新方法,加入了更多的“经纬线”。在中石油燃气轮机压缩机组维检修中心设计项目中,摆在李凯和他的团队面前有两个困难。由于中小型燃气轮机的维修中心在国内属于首次设计,之前没有先例,没有直接相关经验可以借鉴,无论是工艺布局,还是建设规模都难以确定;第二个困难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也在设计该厂房。罗罗公司是英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也是欧洲最大的航空发动机企业,它研制的各种喷气式发动机广为世界民用和军用飞机所采用。
  没有先例,强大的竞争对手,如何决胜负?李凯创新地提出了新型U形布局方案。这个U形布局方案就是把航空发动机维修厂房的设计经验、珠海摩天宇项目的工艺方案(U形布局)和东航普惠项目的工艺方案(鱼骨形布局)相结合。他们还在维修厂房设计中提出了模块化设计理念,使工艺布局可标准化设计,缩短了工艺流程,节省了工程设计时间,并提高了设计水平。最终,李凯提出的工艺设计方案在与罗罗公司提出的设计方案比选中胜出,并顺利实施。该项目实现了我国国内中小型燃气轮机首次自主维修,完成了零的突破,为我国燃气轮机维修自主可控和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纵横”空间不断拓展
从加入规划设计行业,到加入更多创新性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让李凯的纵横思维得以不断延展。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2018年,李凯担任设备工程副总经理,这一次,机遇与挑战激发了他的心中的“纵横”空间由简单的二维世界向更为立体的多维延伸。
  彼时,航空工业各厂所能力建设任务量的大幅提升,“工程咨询+设备设计”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服务航空工业能力建设的新需求。
  “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推动服务模式转变,需要创新,要做改变。”李凯说。此后“交钥匙工程”“智能试验”“数字孪生”等新服务模式相继提出,全力推进设备工程业务领域“向前后两个延伸”:向前,即向高端咨询、试验设备建造预研等前端领域拓展;向后,即向设备工程总承包模式延伸,为提升设备工程领域服务和保障水平注入新活力。
  “这就是我们的守正创新,所谓‘正’就是航空报国的那份初心,根据航空的需求不断更新迭代技术。‘创新’就是在实际的过程中了解行业的需求,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并将相关需求落实到项目实施方案中。”关于创新,李凯以长江1000研制保障条件建设项目为例进行了介绍。该项目是国内首次进行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制条件建设,其中大推力大涵道比商用发动机科研试车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由于技术和适航原因,首期建设的试车台是以国外供应商为主,设备工程为配套供应商的模式进行建设,投资巨大。为了打破国外垄断,设计团队深入研究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需求,常驻现场进行沟通交流,出谋划策,帮助客户挖掘更多的隐性需求,为国内民用航空发动机试车台建设保持先进性、长远性提供咨询与建议,提出技术先进、性价比综合最优的实施方案,一次性通过了咨询公司和工信部对该项目的评审,二期建设的试车台,设备工程成为主供应商,为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试车台建设创造了历史。
  智能“纵横” 引领未来
“近些年,我们也关注到智能制造。如果前期就考虑到智能制造的应用,不仅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反过来又有助于工厂技术升级改造。”20多年的工作经历,李凯对行业发展有颇多感慨。而今,他不仅要“开疆拓土”,更要深耕未来。他要为航空事业发展中的每一条或横或纵的线条,注入更多的科技智慧。
  2018年,国家大力推进航空发动机智能化生产线示范工程,航空工业设备工程迅速将智能制造列入未来的发展战略之中。当时规划总院提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让“工艺专业回归本源”。面对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内、公司内航空发动机制造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李凯学习国外航空发动机智能制造领域的相关案例,不断探索。在他的牵头下,着手组建智能制造先锋小队,从各专业中挑选骨干人员,组建了航空工业设备工程智能制造工程部,成为智能制造业务拓展的先遣军。
  2019年5月,智能制造业务迎来了重大转折,凭借前期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积累以及详细的方案设计,李凯带领团队成功研制航空发动机机匣壳体智能生产单元,为中国航发提供了首条全国产化设备的机匣壳体智能生产单元,这也是设备工程首个智能生产线类交钥匙总承包项目。近年来,疫情肆虐、人员不足都没能阻挡李凯前进的步伐,他用“大国工匠”的精神不断打磨方案,精准把控项目实施中的各个环节。2020年9月,航空发动机机匣壳体智能生产单元正式完成项目验收,如期顺利交付。
  如今,自动化快换工装、包容性分析及自适应系统、自动化执行平台、智能管控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方案在西安、沈阳等地应用,解决了复杂产品工艺优化、离散制造动态调度排产、单一数据源零件包容性分析、多特征零件自适应分析等四大核心技术难点。
  “依托公司技术积累和优势,我们聚焦 ‘数智航空’‘数智航发’,围绕航天、燃机、新材料、计量、军队领域,深化商业创新模式,为客户提供实现价值创造的系统解决方案。”而今,李凯的目光投向了智能车间,挖掘智能制造业务与传统厂房工艺设计结合,从加工到装配、从数字化到智能化、从智能产线到智能车间,面对未来的挑战,李凯充满信心。
  “咨询设计+工程总成+智能产线”全价值链集成,能力建设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纵”“横”交错间,李凯带领团队将航空强国梦编织得更为绚烂,羽翼更加丰满,翱翔纵横于航发动力工程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