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峰:“我就是一名学习者” 2022-10-14 

  

本报通讯员 彭文晶
  进入航空领域近二十载,从一名控制律专业的基层设计人员到担任副总设计师,辗转磨合在不同专业、不同团队,无论岗位如何变化,龚峰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学习者”,不间断地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以学应万变,是他这一路走来最深刻的感受。
  “潜心”控制律龚峰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本系研究生。而此时恰逢航空工业成都所到校招聘,他应聘入职,回到家乡四川工作,而此时所里的研究生名额刚好空出一个,他便成为了所培研究生,在西北工业大学飞控专业攻读了硕士学位。
  毕业后的龚峰加入到成都所飞控部控制律室。这是个学术气息浓厚、特别需要潜心“啃”技术的深奥专业,几乎每个控制律的新员工都要经过两三年踏踏实实的学习钻研,才能真正上手做设计。初来乍到的龚峰跟着同事一道做试验,更多时间则用来钻研理论知识,边做边学、边听边看、不懂就问。由于专业跨度大、知识深,上手特别慢,刚开始的几年龚峰在工作中屡屡受挫,“就觉得干什么都不顺手。”挫败感让他沮丧起来,时任室主任的孙绍山注意到他的状态,一番严肃的恳谈“点醒”了龚峰,“很服气,因为句句在理。”
  龚峰决定“知耻而后勇”,心一横,“不就是学吗,使劲学,扎进去学。”于是,更多的时间和心思被他花在了钻研技术上。真正开始“上道”是在跟着室主任着手进行某型号飞机的设计,在指导中一步步摸索着前进,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控制律的乐趣所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工作也顺手起来。
  主管飞控专业的副总师杨朝旭是出了名的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敬业狂”,每一份技术报告不仅看得非常仔细,改得也格外认真,“标点符号都要改。”他在其一份技术报告的海量数据中发现了一个小数点的错误,这种极致认真的态度令人“震撼”又佩服。
  在龚峰印象中,任何试验杨朝旭都会到场,“和我们一起分析一起排故。”一次试验中发现一个数据问题,杨朝旭就和龚峰一起,“守着”电脑逐个排查,直至凌晨3时,“揪”出了问题症结所在。
  这样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敬业情怀深深感染着龚峰,也影响着每一位飞控人,“朝旭不仅在技术上培养了我们,还有情怀上的感染和传承。”
  随后几年,龚峰先后作为型号研制线上多个项目的党员联合突击队队长,相继牵头完成了多个型号的控制律设计工作,没有出现任何等级问题,整个飞行品质受到飞行员认可,项目的历练也让他对控制律的理解和思考愈发深刻。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让他有了充分的把握和自信,出色的表现也让他逐步走上管理岗位,担任飞控部副部长。
  “奔波”试飞线担任副部长刚两年,他再次经历岗位调整,升任副总设计师。刚开始得知时,他的内心是忐忑的,“我是慢热型选手,那会儿刚有点儿得心应手的感觉,又要去另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下子又感觉不踏实了。”
  但龚峰清楚岗位提升的意义,“说明组织认可你之前作出的贡献,同时认为你还有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对你的后续工作抱有更大的期望。”带着对14年的控制律专业的热爱,龚峰服从组织安排,担任副总设计师,需要面对的,是从未涉足过的试飞领域。
  作为主管试飞专业的副总师,龚峰明白,自己的能力必须担起这份责任才行。他以“试飞小白”的态度在勤学苦问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试飞工作涉及的飞机上各个系统的“考点”太多,他就每天“啃”飞行手册、维护规程、技术资料。最关键有效的还在于“跑现场”,“粘”在飞机旁观察各种成品在飞机上的具体位置,频繁地和机务打交道……几个外场跟下来,他感觉特别受用,收获很大,“我们这些搞工程的人,就要多到现场,知识点才能真正进到脑子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通关”模拟器随着试飞线上的层层深入,龚峰主管的专业又新增了模拟器。他对这个领域并不陌生,在飞控部时就接触过。但随着型号研制所需,对于模拟器的研制要求已不可同日而语,“变化相当大,是跨越式的提升”。
  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得有自我革新的勇气。主管模拟器的副部长黄茜虽然年轻,但却对模拟器钻研很深,和龚峰在技术理念、技术思路、技术脉络上志同道合,他们在历经反复多轮的深度研讨后达成一致,并在所里的支持下,决定“推翻以前的技术方案,完全按照另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开展模拟器研制”。
  难度相当大,但模拟器团队决心已定,因为“如果还沿着之前的路走,后面的任务量这么重,绝不会再有推倒重来的可能。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现在还来得及自我革新,自我否定,重新出发”。
  认定目标,找准方向,行动才是最有力的证明。全新的技术架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乃至每个模型、每行代码,都是一道关卡。
  要成功,就得“通关”,深夜下班成为模拟器团队骨干成员去年大半年来的工作常态,“中途数次都觉得是不是迈不过去了。”龚峰清晰地记得,最开始模拟器压根“跑”不起来,大家完全不知道问题所在,无从下手。
  这是最恼火的时候。“调吗,还能怎么办?只有耐心去找,一步步调。”
  研制工作就在这样反反复复的“调”中艰难地、坚定地向前推进着。航电部“战友”们给予了龚峰和他的团队极大的支持,一起想办法、攻技术、做调试、挖症结……前进的每一步都闪耀着集体智慧的光芒,浸满了团队的心血与汗水。“没有他们,这事成不了。”团队的默契和给力让龚峰感觉既踏实又温暖。
  随着时间在日复一日的充实中流逝,团队在一次次“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循环考验中,一点点缩短着和既定目标之间的距离。终于,全新架构的模拟器呈现在大家眼前,有效实现了预期的仿真和训练效果。
  “只要确定方向是正确的,认准了目标就放手做。如果这个目标的实现有益于型号研制的提升发展,即使会对进度有所影响,也要排除万难去实现,因为这是在为以后的成功打基础。”龚峰深有感触,“基础越坚固,成功的可能性才越大。”
  “转战”综合保障主抓模拟器研制的同时,龚峰主管的重点领域又由试飞转移到综合保障线上。上任初期,面对各类“地面设备”,龚峰将各类保障设备进行了图文并茂的汇总统计,每个设备逐一对应配图且实时更新状态,方便自己随时查看和动态掌握,真正做到有图有真相。
  为了切实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他带领团队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落实解决方案,并积极协调开展试验验证。前期准备期间,由于疫情原因成都所相关专业无法到现场提供技术支持,他就和用户保持紧密的“每日热线”联系,数次召开视频交流会,解答各类问题近百项,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信心。
  随着为期3天的任务正式展开,这3天里,龚峰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就担心有啥突发情况,导致半年多的努力功亏一篑。”由于前期工作做得很扎实,专项验证顺利完成,实现了当初的设计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增强了后续深化应用的信心。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前行的路上还有很多仗要打,好学勤学是龚峰始终如一的坚持,给予他直面挑战的勇气和搏击制胜的能量。“所有的知识、智慧、才干、本领都是通过勤奋学习得来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