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坚强支撑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 2022-08-26 

  

  当前,不断深化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促使“全球创新版图重构、全球经济结构重塑、全球政治格局重建”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领域交锋正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道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科技创新的紧密关联,更为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指明了着力点、突破口和主方向。为此,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面对重大机遇和艰巨挑战,敢于“亮剑”决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坚强支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奋勇前行。
  以伟大斗争、伟大事业需要为坚定不移的出发点,担当强军首责,创新研发体系,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定位和方向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注和谆谆嘱托,激励着国防科技战线的每一个创新主体都必须将科技强军和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有力支撑的责任牢牢刻在心里、扎实扛在肩上、切实变成行动。以伟大斗争、伟大事业需要为坚定不移的出发点,航空工业成都所积极发挥“产业链”“创新链”的链长作用,着力促进航空装备建设提速增效,努力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近年来,成都所始终坚持使命担当,着力抢占装备研发的制高点,积极构建科技创新的先发优势。成都所在装备研发中主动对接联合作战、关注能力的军事需求,坚持海、陆、空、天一体化发展,不断拓展技术活动新空间和新领域,加强未来战争战术和作战模式分析,融入体系作战的广阔空间。一方面研究所持续推动有人、无人、空天三大研发领域装备的谱系化发展,形成制空能力和精确对地打击能力,加快提升最新航空装备批量交付与装备能力。另一方面,以体系作战需求为牵引,发力预先研究,成都所把握未来航空装备发展将有着“隐身化、跨域化、闪杀伤、融合化、智能化、自适应、云协同”等发展趋势,以智能化系统、跨领域平台、网络信息矩阵等为支点,着力填补现有体系和能力短板,同时聚焦有人/无人协同、人工智能、脑机交互等方向,引领未来飞行器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发展。另外,着眼于“厚积未来装备的技术储备”,研究所坚持“科学—技术—工程”三位一体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持续夯实和开拓“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期技术开发、演示验证到工程研制应用”这一创新主路径,以重大装备需求为牵引,科学统筹安排航空装备前沿性、基础性技术研究,系统性提高关键技术的成熟度。
  不仅如此,成都所始终坚持聚焦能力提升的协同平台,打造科技创新的研发体系。研究所不断加强全三维多学科集成设计仿真研发能力、仿真技术驱动产品设计能力以及智能制造能力,持续改进设计分析流程模板化设计,提升快速优化迭代能力;进一步推进可视化虚拟仿真技术运用,持续提升工程验证能力。围绕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提升,重点发展数字化设计能力、飞机产品快速响应与综合协同优化能力。成都所全力做好航空工业“集团抓总、主机牵头、体系保障”的军品管理新架构的对接落实,更好发挥主机龙头作用,抓好牵头技术状态控制和创新牵引,努力形成“对于航空装备研制自上而下分解,每个节点都有创新任务与目标,自下而上综合,每个节点都有创新智慧和贡献”的生动局面。同时研究所扎实推进基于知识创新的“智慧型”院所建设,不断完善以广域协同、敏捷管理、精益研发、高效客服为基础平台,以智慧空间为核心支撑的智慧主机所顶层设计架构;不断加强集团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协同创新,以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为平台,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携手聚力解决研发、技术、市场等关键环节的共性难题;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动技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运用中国航空工业行业内外乃至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体系。
  以伟大工程建设为强根铸魂的牵引点,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举旗聚力,持续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古之立大事者,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科技创新注定是一条充满曲折和挑战、历经困苦和艰辛的道路,必须树立理想信念、笃定远大梦想、凝聚强大力量,才能矢志不渝地向着创新的目标不懈奋斗。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在科技创新中,成都所注重强化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强理想信念战胜强目标挑战,努力实现党建与主责主业共融互促的“大循环”,实现党的建设工作质量和科技创新效能的双提升。
  首先,成都所党委着力筑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委对科研生产工作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积极对标落实航空工业党组《关于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型号研制全线党的建设实施意见》系列要求,根据项目整体策划和项目计划,主动联合相关参研单位共同制定科研工作中党的建设方案计划,着力形成跨单位联动创新攻关机制;积极组织协调各参研单位、配套单位等以创新重点项目为主战场,及时建立党的柔性组织,将党的建设与项目管理、研制攻关、生产组织、保障服务、质量管理、团队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持续强化政治引领和树牢理想信念,确保目标和行动高度统一、有力协同,推动科研任务高效开展。
  与此同时,成都所党委持续做实责任与价值的“双链”传动,强化“目标驱动、计划驱动、流程驱动、绩效驱动”,确保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一方面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政治保障体系”,促使责任链与流程驱动体系紧密关联,及时制定关于加强型号研制全线党的建设落实具体措施表,形成58个要素120条工作举措。以融合互促的统一目标为根本导向,流程驱动体系为关联平台,以计划管理系统为督促手段,着力构建党建和型号项目“V”型双关联机制,形成党建与科研生产工作“双融双促”的“责任及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与党建“双向考核”体系,促使价值链与评价机制紧密关联。成都所坚持计划管理,依托“党建信息化平台”和“综合计划系统”实现计划显性化,逐级分解实现党建工作计划向基层党总支部的有效延伸,将工作责任从党群部门压实到攻关一线,具化到科技前沿;坚持指标关联,在党建考核中更加关注科技创新任务的完成,以实际工作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在科技创新团队评先评优和绩效考核中,注重党建引领作用发挥的衡量;坚持过程控制和结果导向,在例行党建工作会上及时通报计划完成情况,年终考核时综合运用,形成季度重点事项提醒反馈机制,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工作进展动态展现和掌握……随着工作举措系统性的深入推进,科研攻关全业务域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党员微创新、“党建+项目”、党员先锋指数评议等一系列基层实践不断丰富和充实。
  以伟大梦想实现为矢志不渝的加力点,做好人才培养,厚植创新文化,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氛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无数支具有强大凝聚力、创新力和战斗力的人才队伍给予坚实支撑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立足建设航空科技发展创新高地的追求,聚焦“建成一支与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相匹配的世界一流人才队伍”目标,成都所牢牢把握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和航空工业党组“创新决定30条”的契机,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积极发挥“揭榜挂帅”和“赛马”机制的激励作用,着力激发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研究所突出“专业建设必须适应跨域融合的技术发展趋势”的导向,及时组建适应现代信息作战、智能作战和体系作战需求的新兴专业,系统推进专业能力建设,打造创新型专业团队,同时积极探索基于“目标导向、流程高效、价值驱动”的跨专业跨业务域创新柔性组织建设。研究所把重大国家型号任务和开展前沿预先研究作为锤炼创新型设计师队伍的熔炉,坚持“型号成功我成才”的培育理念,以基于价值创造的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为支撑,强化内部创新人才的精准配置和合理有序流动,大力鼓励设计师进行多岗位、跨专业锻炼,在重点培养大量技术带头专才的同时,着力打造一批领军技术发展的综合型创新人才。研究所注重把有创新活力、实绩突出、发展潜力大的年轻设计师放在科研重要岗位上压担子,提供舞台锻炼与创新容错空间,同时营造民主开放的创新氛围和环境,不断完善创新人才的成长梯队,明晰科技人才成长路径,形成从“育鹰计划人选”到青年技术骨干、到设计师系统、到航空工业专家、到型号总师的全梯次成长路径。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创新基金作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价值评估体系,积极构建和完善给予创新人才长效激励的体制机制,让人才创新价值与组织发展价值高度统一,形成良性共进的生动局面。
  在坚持实干育人、平台炼才的同时,成都所还坚持以文化人、以志砺才。在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坚持将科学精神、传统文化、家国情怀融合,坚持突出“报国为先、创新为魂、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不断强化“不辱使命、珍惜荣誉、拼搏奋斗、非凡勇气”的团队作风,将创新精神贯穿于科技创新的全业务域和全过程。组织、引导技术领军人物、型号总师提炼、诠释型号精神,畅谈创新故事,在“创新·航空”论坛上通过情理结合、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形势任务宣讲和技术解读持续点燃创新激情、鼓舞攻坚斗志。精心编发文化手册,广泛提炼创新案例和创新文集,组织宣讲队,开展文化巡讲,促使创新文化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生动形象地传播、宣贯;持续打造“创新走廊”“创意交流文化角”,结合重点实验室、展室创新展示区建设,形成视觉群落,以创新作品和成果的“围观效应”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此外,还通过型号事迹报告会、主题征文、微电影、主题辩论赛、创新专项劳动竞赛等持续推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随着创新理念的广泛认同、创新保障的持续落地,创新导向的不断彰显,创新氛围在研究所愈发浓厚,创新自觉在研究所蔚然成风。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孟子·离娄下》也曾言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我们每一支队伍的科技创新攻关应当如泉水一般,日夜不停,不畏险阻,奔向大海,惟其如此,方能成就浩浩荡荡、波澜壮阔之势。当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必须迈过的“雄关漫道”,我们科技战线以及相关领域的每一名创新者、奋斗者、贡献者都需要无限忠诚、责无旁贷地扛起这份责任和担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众志成城,脚踏实地,自主创新,勇毅前行,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耐心匠心,一手铸坚盾,一手砺重器,就一定能够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最终登临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成昂首屹立于东方的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