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 所以飞行 2022-08-12 

  

岳书华 摄

本报记者 马丽元
  稳定悬停、近地面机动、无地效悬停、8字盘旋、跃升飞行、机场上空起落航线飞行……在近20分钟酣畅淋漓的飞行展示后,航空工业哈飞飞行总师赵洪芳打开 Z15(AC352)型“吉祥鸟”直升机舱门,向在场嘉宾挥手致意。
  这是AC352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现场,为整场活动画下完美句号的一幕。而此刻坐在我们面前的赵洪芳,虽已换下飞行制服,但部队出身仍旧令他骨子里透出一股军人与生俱来的“硬汉”劲儿,雷厉风行、严谨自信。
  “就想快点飞到,早点使上自己的一份力”
驾机执行1998年黑龙江特大洪水抗洪救灾、2000年大兴安岭火场抢救伤员、2006年森林灭火、2008年汶川大地震物资运送等重大任务;圆满完成AC312A、AC312E、AC352等直升机首飞和众多新机试飞科目;培养出多名优秀旋翼机飞行员,“翱翔”在国家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赵洪芳的职业生涯与飞行始终“捆绑”在一起。
  回忆起驰援汶川时的那一个月,赵洪芳至今历历在目。从接到任务到抵达距离震中100多公里的四川广汉,他和机组两天时间总共飞行了4000多公里。“那时候没啥特别多想法,就是想快点赶到,能早点使上自己的一份力。”
  这一路,令赵洪芳印象深刻的除了阴霾越来越重的天空外,还有落地后停满广汉机场跑道两侧的各型直升机。“全国各地征调来的飞机得有30多架,全部由民航四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统一调配。我驾驶的直9直升机主要发挥‘板’机功能,给困在里面的老百姓运送给养。”复杂多变的峡谷地势、挥之不去的漫天沙尘、阴晴不定的多变天气,还有稍不留神就会缠上旋翼的高架电缆,赵洪芳和机组凭借丰富的飞行经验,多次进出震区,为灾区群众带去“生”的希望。
  驻地、机场、执行任务,近一个月“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他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开始的一段时间确实挺压抑的,都是鲜活的生命。可随着交通线的打通、物资的陆续到位,特别是从直升机向下看过去,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蓝色救灾帐篷,真的是越飞心情越开阔。”
  2008年,常被称作是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事业发展的元年。作为亲历者,赵洪芳对此也深有感触:“汶川地震前,我们就已经有了像1998年黑龙江特大洪水时运用直升机执行空中指挥、物资投放、实况转播等任务的经验。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救援范围广、对起降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在这方面,直升机还是很有优势的。”
“只要身体允许,只要国家需要”
  除了特级飞行员、旋翼机飞行教员外,赵洪芳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特级试飞员。
  “与其解释什么是‘试飞员’,不如说飞机的极限都是‘试飞员’一点一点‘飞’出来的。”面对这个和平时期距离“死神”最近的职业,赵洪芳敛起东北人能聊善侃的天性,只说这是日常工作而已,还是身边的同事透露出一二:“和飞行员不同,试飞员不仅要技术过人,还要胆大心细,更要有责任担当,像赵总这样的资深旋翼机试飞员,全国不超过5个。”
  早航、夜航、性能测试、疲劳测试、高温试飞、高原试飞、功能与可靠性试飞,每一个新机试飞科目背后都是世人难以想象的危险与艰辛。曾有人让赵洪芳讲讲刺激的飞行经历,他笑说:“作为试飞员,如果总是惊心动魄那还了得。每一次起飞前,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我的任务就是避免飞行中出现惊险情况。虽然极限试飞是我的工作常态,但稳健试飞、起落平安才是我的飞行理想。”
  今年是赵洪芳转为旋翼机飞行员的第30个年头,中国民航局航空器驾驶员电子执照上所显示的数据也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下这珍贵的30年时光——截至7月27日,总计飞行12933个小时,33346次着陆。“作为旋翼机飞行员、飞行教员和试飞员,该拿的资质都拿了,算是顶头了。”
  曾经在军营大熔炉里的历练,教给赵洪芳的除了过人的飞行技术,还有绝对忠诚、严于律己、吃苦耐劳和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更有对事业的执着坚定和善作善成。还有两年就要年满60岁了,赵洪芳说:“一件事干了几十年,让我离开这个岗位肯定是舍不得的,所以,只要身体允许,只要祖国需要,我会一直飞下去。”
  “纵有狂风平地起,我亦乘风破万里”——因为热爱,所以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