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记航空工业沈飞92岁退休员工姚志成 2022-07-22 

  

李玉山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适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勇担使命,直面挑战,励精图治,开创着中华盛世。
  这一年,走过90多年的人生历程、有着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党龄的他,阅尽沧桑,仍初心如磐。
  耄耋之年,他一直期盼,一直憧憬着2021年。
  好多年前,他就对孩子们说,他一定要活到2021年。他的心愿,就是要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他的愿望,就是要目睹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昌盛景象。
  他说自己何其幸运成长奋斗在新中国温暖的怀抱,何其幸运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征程。
  90多年来,他默默无闻坚守岗位,他严于律己、不求名利,充满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与忠诚。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他是怎样的一位老人,他是怎样的一位共产党员呢?
  一
2021年,91岁的他获得了诸多的荣誉:
  ——“沈阳市委中直企业优秀共产党员”
  ——“沈阳市岗位学雷锋标兵”——“最美沈阳人”——“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最美老党员”翻阅他的履历,荣誉等身。从70年代到90年代退休,他连续多年获得沈飞人含金量最高的荣誉:“沈飞公司劳动模范”“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航空工业部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退休后又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
  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记者纷至沓来。《人民日报》以《赤子之心报家国》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并配发了“事业需要苦累无悔”的记者手记,引发了人们对平凡和坚守的感动。
  《中国航空报》《沈阳日报》等行业和地方媒体也走近他、访谈他。《中国航空报》以“航空报国的脚步永不停歇”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展现了他一生追求航空报国的志向和成就。
  他叫姚志成,是航空工业沈飞退休30多年仍在原工作岗位上默默勤奋工作,不计报酬、志愿奉献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姚志成靠着坚定的信仰、坚定的毅力、坚强的体魄,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对冶金专业金相分析工作达到了痴迷地步。
  从1955年参加工作到2021年,姚志成在工作岗位上已经工作了整整66年,周末、节假日甚至大年三十他也在工作岗位上,或学习、或翻译资料、或分析技术难题……他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沈飞公司创建以来在同一岗位工作年限最高纪录,也是常人难以超越的纪录。
  2021年6月,在建党100周年前夕,时任沈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新伟来到沈飞公司走访慰问了91岁的姚志成。王新伟高度赞扬他的航空报国情怀,鼓励他继续发挥好老党员、老模范、老同志的优势和作用,引领广大党员发扬好传统、好作风,当先锋、作表率,为我国航空事业做出新贡献。
  航空工业党组书记、董事长谭瑞松的党建工作联系点就设在沈飞。谭瑞松在沈飞调研和参加所联系党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时,听到姚志成的事迹后,感慨地说:“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从一业,干一生’的姚志成同志是我们航空工业的‘保尔’,他的事迹充分证明,航空强国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沈阳,在世界文化遗产北陵附近,坐落着一座现代化的飞机城——航空工业沈飞。沈飞诞生于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中,创建70多年来,创造了共和国歼击机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培养造就了大批航空工业人才。姚志成在这里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和许许多多的航空人、沈飞人一道,不断创造着国防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的奇迹,用满腔热血浇铸出护卫共和国空天海疆的钢铁战鹰。
  他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如一幅幅遒劲洒脱、淡雅别致的素描,融入中国航空工业和沈飞发展的画卷里。
  素描一:志成至诚的品格。人杰地灵的江南给了姚志成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品质,六七十年的东北工作生活,没有改变苏沪老家的乡音。他性格沉稳,说话慢条斯理,透过他坚毅而智慧的目光,让人感受到老人思想的厚重;透过他慈祥而亲切的笑容,让人体会到奋斗不息的赤诚。他曾用名、现在有时也在用着的名字“姚志诚”,正是对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志诚”,恰如其分地解读了他的性格和理想。童年时期当他看到日本飞机轰炸我国土,他就默默立下志愿:等长大了要造我们自己的飞机,保卫祖国,做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上学工作后,他一直心存感恩,感谢党给了他上大学、造飞机的机会,他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祖国的航空事业。
  素描二:奋进者的背影。姚志成每天凌晨3点半准时起床,洗漱、穿衣、吃早餐,然后步行到沈飞上班,几十年如一日。姚志成说,“在家坐不住,早点到岗早点干活。”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劳动者的真实心声。他迎着朝霞,在家与单位两点一线的熟悉道路上,走过了60余年。年轻的姚志成经常跑步上班,既锻炼了身体,又节省了路途时间,在厂区门口,人们总能看到那个充满着青春活力的背影;中年后骑着自行车上班,人们看到的是坚定有力的背影;退休后,他的背影变得矮小,步履缓慢但仍坚定有力,宛如一幅遒劲的图画,印刻在几代沈飞人的记忆里。
  现代作家朱自清在其散文《背影》里,通过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记述了父亲对儿女的爱,真挚动人,催人泪下。不一样的“背影”,都有着泪目的情感。看着姚志成日复一日驼下去的奋力蹒跚的“背影”,不仅让人们眼睛湿润,更让人们在肃然起敬里升腾起奋进新时代的理想和责任。
  素描三:一生的“金相”情怀。姚志成陶醉于金属结构世界,精心于研究突破,一项专业干到底。从进入沈飞干金相分析专业,一直到退休,默默干轰轰烈烈的事;退休后仍在原工作岗位干了30多年,他不求名利,低调平实地工作着。早年一起入厂的同事,大都当上科长、处长,多少次升迁的机会摆在眼前只差他点头,但他舍不得金相室岗位,仍坚持在原有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一茬又一茬人都退休离开了岗位,他一如既往坚守,情真志坚,在航空工业产生了“90后”(90多岁)和“90后”(90年代后出生的)同台工作、令人惊叹的景象。
  素描四:精通业务的“活字典”。如今的沈飞金相室,由姚志成和其他几位老同志一起创建。那时,金相室只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三四个人围在一台苏联支援的二手金相显微镜旁边开展研究分析工作。技术资料几乎没有,为了学习先进专业知识,姚志成四处寻找国外资料,白天利用工余时间学,下班后在家接着学。他自学了俄语、英语,随后就能阅读和翻译外文专著。经他翻译的外文资料有数十套、10余万字。经他收集整理的技术资料多达300余万字,典型试样和缺陷标样达到400多件,涵盖了金相专业各个领域,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库和样品库。年轻同事都说:“姚老师的大脑就是一部金相知识和失效分析技术的活字典、教科书。”半个多世纪以来,姚志成先后解决了上百项科研生产关键难题,其中10多项属于重大科研生产项目,保证了国家装备质量,节约资金数百万元。
  1984年12月,第六届国际断裂会议(ICF6)在印度新德里隆重召开。30多个国家、7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大会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冶金领域高级工程师姚志成的学术论文——《铸钢中的冰糖断口及其原因分析》,会场一片掌声……姚志成虽然没能亲自到会解读,但他的论文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素描五:简朴低调的人生。姚志成如同低头的谷穗,一辈子朴素低调,低调做人、低调处事。他常年穿着单位发的工作服,退休前上班带两盒饭,中午一顿、晚上一顿,几乎每天晚上都是九、十点回家。这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退而不休的技术专家,至今仍和女儿一家挤在一套8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女儿说:“爸爸倔得像头牛,虽已退休几十年,不让他上班他不听。”
  退休后他主动申请要继续上班,不提条件,不要报酬。为打消单位领导对他因年龄大和身体健康产生的担心和顾虑,他同单位签下协议,承诺如果自身出现意外状态,不需单位承担任何责任。
  素描六:消减不动的工作意志。那是2013年秋,姚志成腿部意外骨折,徒弟们自发前去探望。在医院病房里,他们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这位腿骨骨折的老人,不顾伤痛,半躺在病床上,聚精会神地翻译着金相技术专业领域外文资料。这一年,他83岁。
  2021年12月。沈阳下了一场暴雪,由于年事已高,他不慎骨折。沈飞公司领导探望他时,无比关切地叮嘱说,“姚老,好好养伤,伤筋动骨一百天,恢复起来得三四个月。”他不住地点头。
  随后,他高兴地对家人说,“公司领导说了,给我四个月的假,春节过后我就可以上班了。”话语中带着无比的兴奋。
  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姚志成在他生命中划出一道“爱岗敬业,逐梦蓝天”的绚丽彩虹。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不断追求工作,才会创造奇迹,才能在工作和斗争中百炼成“钢”。
  “1975年6月6日,这是我的政治生日。”姚志成清晰地记着自己的入党时间,并时常向人们谈起。
  姚志成常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对我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无条件服从党的安排,我要把我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
  姚志成没有虚度年华,默默坚守岗位,爱岗敬业,奋斗不息,把青春和毕生精力献给了沈飞这片热土,献给了中国的航空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