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方为器 千锤百炼始成金 ——记航空工业洪都龙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 2022-07-01 

  

本报通讯员 吴一虓 冯昀堃
  走进航空工业洪都龙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一排排荣誉证书、一个个创新发明,仿佛都在诉说着工作室的不凡之处。自2015年成立以来,洪都公司龙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器”、成果转化“中转站”、职工成长“大课堂”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质量跨越发展等方面贡献智慧与力量,先后被命名为“江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国防邮电产业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职工)创新工作室”。
  苦练内功 攻坚克难
龙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致力在飞机铆装钳工技能方面大力发展创新,开展先进装配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室从生产难点出发,由优秀成员牵头组织成立攻关小组,通过管理、技术、文化沙龙等形式,将新入职员工和青年技术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岗位业务技能培养,传授岗位知识、分享典型案例,解决了“前罩圈架下更换”“某型飞机标准件与蒙皮间隙阶差合格率提升”等装配难题。在飞机装配“新发展、新需求”的形势下,工作室积极参与“机器人自动制孔”“机身柔性自动调姿及精加工”等新技术探索,并在其中寻求最佳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某型号研制过程中,某部件因故急需将蒙皮分解、复装,这意味着要在短期内完成近千件铆钉的拆除和原孔位复装工作。而拆除铆钉容易造成孔变大、表面受损,因此该项任务工作量大、难度极高,若不能有效解决,除零件报废带来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影响型号产品交付进度。“越是紧急的任务,越急不得。”工作室带头人龙建军主动扛起了重担,与团队静下心来通宵苦干,最终以100%的合格率完成了任务,使企业信誉得到了保障。
  持续改进 智慧创新
工作室多年来积极实践,以型号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效活动。在某型飞机装配过程中,前风挡是座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曲面立体结构上100余件螺栓与机身连接。受此部位整体结构所限,无法从外部配制螺栓孔,只能分别制孔再对合安装,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龙建军带领团队对前风挡组件结构特点和装配流程进行仔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前风挡部件装配法”,通过采用前、左、右三段样板,将前风挡部件与机身结构连接的孔,以“配钻+钻模板分钻”的方式协调制出。该装配方法科学选择制孔基准,精心设计制孔、安装流程,在满足产品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了结构补偿,实现了前风挡部件的协调安装,不仅满足了制螺栓孔精度、同轴度等重要指标,还使装配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二,并且操作者运用该方法后,无需长时间蜷曲工作,减轻了作业难度和劳动强度。此方法于2021年获得“航空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近年来,工作室始终坚持以型号研制需求为出发点,以企业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为牵引,积极开展型号技术攻关和先进技术课题研究工作,以“典型技术装配问题研究”等为主攻方向,以“开拓先进技术应用,建设部装智能制造车间”为目标,开展“先进自动制孔技术”“激光投影定位技术”等相关课题研究,迈出了数字化、智能化装配生产车间建设的第一步。
  技艺传承 培养人才
龙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现有成员12名,平均年龄35岁,由3名高级技师、6名技师、1名正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及1名助理工程师组成。成员中共产党员9名、洪都公司“劳模”4名、洪都公司“猎鹰金奖”获得者2名,是一支汇集飞机部装技能、技术核心力量的年轻且具战斗力的队伍。
  为了带新传技,工作室定期组织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同时对新进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现场操作技能,使新员工能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此外,工作室积极开展青年技术骨干人才培养,推进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和高技能人才技术专长。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工作室重点加强对员工实际操作锻炼,全面调动员工学习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中培养出一批技术尖子,使员工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大大提升。
  成绩是最好的见证,通过系列培养举措,工作室成员刘彪飞荣获202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刘彪飞以及工作室成员涂青强、袁文斌还在江西省“天工杯”“振兴杯”等大型赛事中多次名列前茅。
  龙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发展见证着初心、考验着技术、锤炼着忠诚。工作室成员将继续以“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为指导,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心笃志、守正创新,持续发挥工作室的引领、培育和辐射作用,为企业腾飞贡献强大的部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