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2022-07-01 

  

祝毅
  成功学书籍的畅销,反映出一部分人渴求突破现状的急切心理。这些群体本应可以得到更好的指导,可有的书籍却陷入了“强调主观、漠视客观”的“伪”成功学中。阅读《毛泽东选集》,可以帮助读者去伪存真。
  毛泽东同志1930年1月5日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提到:“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这里面所说的,不也与那些痴迷成功学的人很相似吗?不去深入研究实践的内容,而是侧重于主观的完善,进而忽略客观的变化。最终迎来彻底的失败,甚至陷入悲观主义、不断否定自己。
  那个时代,有些人要么对国家感到悲观、要么对欧美躬身下跪。这些事情的背后,反映着“另一方面,如果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这也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又必然要产生另一方面的坏结果”的情形。他们对于中国的未来是沮丧的,甚至不抱有希望。
  无论中国取得何种进步与发展,即使在当下,在一些人看来也只是徒然。美国的工业退步,他们就谈到军事,开口就是二战后有几百艘舰母、科技人才众多;他们大谈人权,却很难为新冠患者解决疫苗问题;我们谈到社会主义,他们就认为资本主义有全球的联合、无论如何是战胜不了的。
  这些言论可以用这段话反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悲观者看不到任何进步,他们只会挑毛病、自以为是中国的希望与种子,故此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不以为耻、更是颇感曲线救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看看先辈们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经过反复的摸索一步步形成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取得前人从未达到的创造性成果,我们从经典中得到启示,无疑对思想认识和工作有所助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展现出毛泽东同志的气魄和从容。遇到问题,我们也应该有如此自信。历史的波涛翻涌不止,长河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奋斗的使命。解决问题,要在实践中探索,用心比较,从中悟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从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用以指导下一步的行动,进而找到方法和路径。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