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说 2022-07-01 

  

游洪华
  “七一”将近,我再次翻开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跟着美国记者斯诺的步伐,重温了那段红色中国的历史。
  1936年冬,已经来中国七年之久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以及红军还相当陌生。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在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包围中,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
  在国民党的刻意宣传中,共产党是土匪,是洪水猛兽。但斯诺一直想要探明事情真相,迫切地想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即便是拿着自己的脑袋去冒一下险,也是值得的。
  怀着这样急切的心情,他出发了。刚进入苏区,斯诺就感觉到了“不对劲”,周恩来同志的司令部门前,竟然只有一个哨兵!简直不可思议,作为蒋介石悬赏八万要捉拿的人,完全不设防的状态,反而让他疑窦丛生,不会是作秀吧?
  面对周恩来同志起草的92天的采访行程,他心里又泛起了嘀咕,需要这么久吗?这里究竟有什么?带着不解和疑惑,斯诺踏上了寻找答案的旅程。
  在前往保安的路上,他与红军战士交谈,发现这些才二十岁出头的年青人,与国统区的年青人极为不同,他们虽然在不长的人生中经历了许多,但却依然积极乐观。从物质的角度上看,他们是无产者,应该是不幸福的呀?可眼前的这批红军却相当快活,他们行军路上唱着歌,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作为一个外来者,斯诺对于红色中国的困惑更加浓重。
  抵达保安后,他终于见到了期盼许久的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站在街边和农民随意交谈的场景,在斯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往的认知中,无论如何不能把这个农民打扮的人和苏维埃的领袖结合在一起,而之后与毛泽东数晚的畅谈,使得他对于这个人、这个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阅读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口述飞夺泸定桥的过程。斯诺动情地写道:四川军队大概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牺牲,他们是人,还是神?我想,这个时候的斯诺,或许才真正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这样长期地、毫不妥协地,向着心中的信仰奋斗吧。
  通过采访,他也在反思自己对于中国人的既往观点。他坦言,在以往的认识里,中国人是不会反抗的,即便是因天灾人祸,因苛捐杂税活活饿死,也是消极无为的,但在苏区,他承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他写道:“我错了,中国农民不是消极的,中国农民不是胆小鬼,只要有方法,有组织、有领导,有可行的纲领,有希望——而且有武器,他们是会斗争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当红星出现在西北时,难怪有千千万万的人起来欢迎它,把它当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斯诺的笔记本也愈发显得厚重。在他的笔下,中国共产党许多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一一被记录,没有什么比身边的一个个为理想而努力的人更能打动人了,这些人无一不是怀揣着革命理想,生活朴素,却又总是神采奕奕,因为他们始终胸怀理想,志存高远。
  回到西安,当看到为了保障蒋介石出行,宪兵封路,沿路无辜百姓被赶出家门,拆除街边房屋以免有碍观瞻时,他发挥了特有的黑色幽默评价道:“总司令的驾到同我记忆犹新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毫不在乎地走在红色中国的一条街上——截然不同,令人难忘,而且总司令并没有人悬赏要他的首级。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但是即使西安府所采取的全部保护总司令生命的措施,后来也证明是不充分的。就在保卫他的军队中间,他的敌人也太多了……”
  《红星照耀中国》为当时的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最好的通道,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新闻封锁,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世界,扩大了中国革命的影响。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但是书中的故事却依然鲜活,后来人可以了解到领导新中国走向胜利的一群伟大而可爱的人,可以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正是由这些鲜活的、无私的、有昂扬斗志的人民所谱写。
  何其有幸,我们生在当今繁荣昌盛的中国。在新的长征路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当坚定信仰,继承先辈的遗志,用行动为红色中国呐喊,用奉献为红色中国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