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精神读本》之感悟 2022-07-01 

  

周游
  《中国精神读本》由著名作家王蒙主编,于2019年9月首发,收录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一百多名政治家、文学家及革命家的代表作,以鲜活的文字彰显了深远的思想,以波澜壮阔的篇章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全书共精选了一百六十多篇作品,犹如诸位历史风云人物在向读者讲述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历史片段和历史时刻,读来感怀至深。这些作品体现的“中国精神”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深深影响着时代,照耀着历史的天空,即使放在今日,其精神底色也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
  历史不能被忘却,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这一百多年的历程,深邃的思想奠定了国人踏上复兴之路的底气和血脉,体现了铁与血的“中国精神”进化史。如今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国泰民安、衣食无忧,已经很难想象民族经历过的一次次濒死重生,无法去感受处于亡国边缘的先辈们经历的苦难和牺牲。因此,《中国精神读本》是一本“集体回忆录”,是一本由历史时刻塑造的集体回忆录,这本集体记忆来自于对历史事件的梳理,读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我要到哪里去”;读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用生命和热血铺就了伟大国度的救亡之路、革命之路、建设之路和复兴之路;读它可以看到一个曾经苦难、无望但却通过挣扎、战斗成为一个拼搏、奋进的中国,每个作品极具时代力量和感染力,铺陈出中国从救亡图存到涅槃重生的壮美诗篇。
  这本书各个作品表现着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中国精神”,篇幅均不长,非常适合匆忙工作生活中的“碎片化”阅读。虽然每篇作品的阅读是短暂的,但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是无限的,带给我们的感触也颇深。作为一名爱国的航空青年,我想从所读的其中几篇关于“青年”和“国家”的经典文章来描述下我的几点肤浅感悟。
  可爱的中国
《可爱的中国》是“80后”“90后”在小学时都学过一篇文章。文中,方志敏同志从气候、国土、物产等方面讴歌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并把她比作母亲,希望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并把“母亲”装饰起来,使她成为世上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创建崭新的中华文明。文末那段话让我感触极深,“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绝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对,中国人都坚信,光荣的一天会很快来到,“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将会出现。正是凭着这种信念,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团结拼搏,这是何等波澜的壮阔,何等的辉煌。
  中国是可爱的,在这次全人类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14亿中华儿女携手同心、抗击疫情,用责任和担当谱写出一曲曲捍卫生命之歌,实施中国行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兑现了将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的承诺。
  疫情面前,谁都不是孤岛,没人能独善其身。曾经的中国饱受欺负,如今的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对历史负责,派遣救援队到世界各地,捐助物资到有需要的地区,彰显了危难中肝胆相照的大爱情怀和大国担当,用“中国温度”温暖了整个世界,用“中国
  力量”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作为年轻一代,我为背后有一个强大又博爱的祖国而无比骄傲;作为党员,为背后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而感到无比自豪,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荣耀。
  生活在中国,真的很幸福,可爱中国的伟大胸襟成就了更加可爱的中国。
  少年中国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曾在反思“百日维新”失败后,面对腐败无能的封建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情势,为唤醒民众,救国图强,写下气吞山河的《少年中国说》。
  “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也许是《少年中国说》里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在重读《少年中国说》之时,我也被文中热切希望出现的“少年中国”所鼓动,被梁启超浓烈而激昂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所鼓舞。重读该文,所思所想所感已与学生时代读该文时大不一样。
  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作为时代青年,必须有理想。每一名青年都是伟大时代的奋斗主角,都是实现中国梦的先锋力量。担当,是这个时代永恒的主旋律,作为一名航空青年,应将担当注入灵魂,直面问题。青春之火,为民族而燃烧;青年之心,为祖国而跳动。
  文末,梁公的一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将那种振兴国家的热烈召唤与爱国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的少年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国富民强,岂不“美哉”?如今的中国少年,勇于创新、砥砺奋进,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结合,岂不“壮哉”?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哼起这段熟悉的旋律,就有一种使命在召唤、时代在召唤的激扬与豪迈,祖国还是那个“可爱少年”“美哉少年”,少年还是那个“壮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