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疫情中的“除冰声”响了 ——记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某型机自然结冰试飞“双线作战” 2022-06-14 

  

彭冉
  2021年12月20日,西安吹响了疫情防控的警钟,从雁塔开始向四周蔓延,小区封闭,街道禁行,阎良小城的飞机轰鸣声面临停摆困境,某型机取证的节点试飞任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病毒肆虐的寒冬,同时也是自然结冰试飞的最佳窗口期,是困境,也是机会,航空试飞一线的身影用坚持和智慧,在“四周徒壁”的时候打响了除冰之战。听,他们的声音……
  12月21日,试飞中心党委在科研试飞全线迅速提出:“积极响应西安市疫情防控安排,降低工作区疫情爆发风险,以最小保障单元推进任务。”一个是追云逐冰,与瞬息万变的自然结冰气象抢窗口;一个是足不出户,与防不胜防的新冠病毒传播拼速度,同样是与时间的赛跑,“动”与“静”的矛盾更加深刻。“最小”意味着以最少的人力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也意味着所有奋战在一线的试飞人进了科研区的大门将画地为营,实现衣食住行与工作的封闭同步。
  12月22日,该型号试飞总师周占廷的手机里,课题型号团队成员的请缨声不绝于耳,自然结冰试飞的航电所大主管赵利利、大气数据试飞负责人张琳、沉积静电试飞负责人赵俊茹、应急电源试飞负责人钱杭、飞行品质试飞负责人张海妮、发动机和短舱防冰试飞负责人申晓霞……每一个人都在第一时间发出了坚持继续作战的请求。
  然而,请缨的背后总是深藏着饱含不舍与感动的细语。面对独自在家的老人和孩子,领导多次与她商量,另派人选分担相关任务,她想也没想就拒绝了,她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已经陪伴了‘自然结冰’三年,在这紧要关头,又怎好假手于人,有‘小家’的不止我一个,所以更知道‘大家’的难能可贵。所以,就让我去吧,与‘它’同在,才是这一年里我对那片红旗最好的礼物。”
  作为高风险的一类科目,要顺利完成自然结冰试飞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空域、气象条件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同步配置。面对异常严峻的防疫形势,由请缨人员中抽调的一线党员,组成阎良最小任务保障单元,在疫情的重重封锁中为本次任务竭力创造条件。试飞中心科研管理部总调度室积极与西安指挥中心电话联系,反复沟通,确保在飞行气象符合结冰要求的条件下民用航线可调配和使用;型号与各所部负责人积极确认跨地域试飞资源需求,协调在各个外场执行任务的试飞队中调集人员和相关设备,保障陕南遥测台架和电台中继设备的架设,确保试验遥测信号对飞行安全监控的支持;课题试飞负责人积极确认飞机各系统状态和任务要求,保障任务流程的安全性,所有的人都铆足了劲儿,要做到一次破冰,自然结冰研发试飞成功的枪声在“战役必胜,任务必赢”决心里铿锵震动。
2022年1月6日,在家的团队与前期奔赴陕南试验区的外场试飞人员协同,首架次跨地域、空域和人员的资源调配全部到位。当日气象条件符合试飞要求。12时45分,试飞中心机场迎来飞机起飞的轰鸣声,随后,飞机按照既定协调航线进入陕南空域。试飞监控大厅里,所有相关课题的试飞人员都紧紧盯着屏幕,看着飞机遭遇轻度结冰气象,机翼逐渐蒙上冰凌;看着飞行员在确认结冰后,加速完成脱冰程序。跨空域自然结冰试飞成功的欢呼声遥遥传来,长达22天的自然结冰试飞战役终于迎来了曙光,监控大厅里回响着大家激动的欢笑声,这一刻的喜悦让大家暂时忘记了疫情的雾霾,忘记了对家人的想念,忘记了对自由的向往……晶亮的瞳孔里似乎回荡着大飞机与党旗一起迎风飞扬的身影,飞向航空人心中的世界。
  在喜悦的声音背后,更多喧闹的声音传来,是谁在问:封闭在家,没粮没菜了怎么办?有人说:院里工会正在进行蔬菜采购,大家等着送上门吧!是谁在问:孩子病了,买不到药怎么办?有人说:把你的情况报上来,青年志愿者会给你带到的。是谁在问:在单位里封闭工作,能按时吃饭么,有被褥么?有人说:有充气床垫和睡袋,饭保准管够。
  是的,冬天虽然寒冷,但每一个奋战在抗疫和工作一线的党员光辉似乎狠狠温暖了我们,也照亮了前方那片阴霾的天空。我们科研试飞,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