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活着》 2022-06-10 

  

赵菊
  《活着》这部小说让我喜欢上了余华这位作家。他常用的是朴素简单而又带有真实的故事语言描写特点来表现人物性格。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司团委组织了读书活动,我重读了这本小说,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
  从这本书中的序言部分了解到余华写这本书是缘起于他无意中听到的一首美国民歌——《Old  Black Joe》,中译为《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离他而去,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触动了作者,也给了他更多灵感,于是就在1992年有了《活着》这本小说。
  《活着》讲述了在不同大时代背景下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的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人要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平静来概括,靠回首来彻悟。”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讲述了一位活在底层的农民徐福贵历经磨难的一生——
  身在福中:福贵是个徐姓富家公子,那时候的他也是名副其实的“福二代”。上有溺爱他的父母,下有漂亮可爱的闺女,中有富家千金、门当户对的妻子,家中算得上是富庶,他有着村里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受的尊崇,让人甚是羡慕。但人往往在满足和拥有中堕落,真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福贵就是这样,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了。
  家道败落:烟花柳巷仿佛是无形的磁场,深深吸引着福贵,吃喝嫖赌“全面发展”,使他陷进其中。他从不顾及自己妻子的感受,忘怀于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他也许从来没有想到逍遥的后果。人有时候总是忘乎所以,放荡不羁,当一切浮华都成为过去时,繁华也就悄无声息了。福贵正在给自己挖陷阱,这一陷,福贵再也没有把自己“挖”出来。他父亲年轻时将祖宗产业的一百多亩地产赌输,败了家产,福贵有样学样,将剩下的房产地产输了个精光,沦为穷光蛋,落得个父死家破的下场。
  幸福只是一瞬间:父亲离世的一抹伤痛还未退却,又增加了一份妻离之痛。得知福贵家遭受这种算得上毁灭性的变故,家珍被父亲接走了,当时还怀着尚未出生的孩子。福贵不知所措,显得格外地落魄。他的妻子走了,他只能默默地耕种租来的五亩地,因为他要养活狼狈不堪的自己、年迈蹒跚的老母亲和伶俐幼小的女儿凤霞。“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时候不安分的活儿,而在难以活下去的时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贵学会了耕地。家珍重情重义,虽然福贵落魄了,她最终还是带着已出生的儿子回到了福贵身边。终于,一家人团聚了,虽然生活在茅屋里,一家人也算是幸福。但飞来横祸,福贵因外出为生病的母亲请郎中,被抓去当壮丁。战争的惨烈远非常人所能忍受,在战场上面临一次又一次的生死,那炮火声、呐喊声、呻吟声,无一不在刺激着这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非正规军,夜不能寐,只想回家。福贵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就像他的名字那般——福、贵。被俘后,他踏上了回家的路。
  幸福只是开始:福贵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一双儿女,心想幸福时光将要来临,不幸却听到母亲去世、女儿凤霞因生病变得聋哑的消息,心中顿时悲伤。好在命运的眷顾,一家人还是团聚在一起。后来,儿子友庆在给别人献血时,为救人而亡。女儿凤霞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最爱——二喜,一个偏头的孤儿。凤霞有福气,二人结婚后很是相爱,孕育了爱的结晶——苦根,不幸而且揪心的是,凤霞大出血死了,也是死在了弟弟友庆被抽干血而亡的那个医院。随后,家珍也被常年的软骨病“折磨”得离去了,只剩下福贵、二喜和苦根相依为命。原本以为命运就此放过经历了多次生离死别后的福贵,可是好景不长,女婿二喜在工作时被水泥板压住,再也没有醒来;苦根吃豆子撑死。只留福贵孤单地生活,孤苦无依。
  与老牛“福贵”相依为命:一个人,总是孤单难耐,需要陪伴。要人陪伴,总有些勉强,因为福贵爱的人和爱他的人都早已匆匆离去。年迈八旬的他,只能买头老牛作为自己的余生伴侣。两个孤单的身影在余阳照耀下,相互陪伴,相互依偎,但却异常凄凉……
  一次次的痛苦与别离,主人公福贵也是束手无策,活着,也许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活着,记着他曾经经历的一切,念着所有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
  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下的一些事实,部分不乏夸张的描写。小说的魅力在于它源自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也就是说,小说中有事实存在,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甚至事情发展都是货真价实的存在的。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当然不可能只有这么一个人是这样的。中国人口千千万万,仅仅是处于基层的农民,都是随处可见的。中国原本就是农业大国,在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之前,依然是靠天吃饭,遇天灾庄稼颗粒无收,重病难以就医……
  活着,在人世间,在凡尘里,在每一个不放弃的信念里。我体会不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样生存下来的,但我知道,我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将生命活出宽度,活出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