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 跨越发展 2022-06-07 

  

  编者按:航空工业沈阳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发展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航空工业决策部署,在思想上注重提高站位、主动作为,方法上注重系统策划、整体推进,效果上注重真改实改、快改深改,全力冲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本报将陆续刊登沈阳所的特色做法。
本报通讯员 宋婉宁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航空工业是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度复杂的高科技产业。航空工业党组书记、董事长谭瑞松强调,把科技创新当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第一任务和第一责任。航空工业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郝照平强调,大力加强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孵化培育。航空工业沈阳所瞄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需求,践行航空工业集团党组关于加快构建“领先创新力”的决定,将创新作为驱动研究所发展的核心动力,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协同是加速前进的换挡器。沈阳所聚焦“大协同”,构建“新范式”,高度重视创新体系搭建,牢筑创新“协同链”,主动打通创新力到竞争力、战斗力的通道,全力支撑新发展格局和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以所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实现创新总体部技术抓总、创新发展室管理牵头、扬州院优势互补、各部先进技术研究室和外部组织广泛支撑,形成“南北协同、厂所协同、行业协同、全国协同”的创新格局,高效联动、凝聚合力、团结共赢,开创了协同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南北协同 优势互补
沈阳所成立扬州院,促进南北协同,形成优势互补。依托“长三角”地区战略、地域、政策优势,围绕“人才、技术、转化”三大目标,探索“研究院+创新联盟+产业公司”1+M+N新型研发模式,打造“人才支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三大中心。
  扬州院与所本部在项目管理、研发手段上全面贯通,在人才结构、技术领域、产品发展、产业政策上优势互补。搭建一体化的数字化研发平台,制定南北项目协同管理办法,建立短期集中、长期协同的工作模式,探索南北挂职、兼职取酬等机制,促进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考核、同工同酬、南北互评、成果共享,趟出一条南北“一体贯通、增量互补”的全新发展道路。
  厂所协同 沈阳力量
去年,沈阳所联合沈飞首次召开协同科技创新大会,成立厂所协同创新中心。厂所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主机厂所创新主体作用,构建“需求牵引—创新研发—装备研制—成果转化”的产业链条,打造“设计+制造”航空工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完善新时代航空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沈阳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快速落地形成战斗力。
  瞄准支撑沈阳地区未来发展的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背景项目,及具有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及颠覆性的前沿技术,厂所联合加大创新投入,探索“中国臭鼬”快速研发模式,畅通技术转化装备、产品反哺技术的通道,解决“10~100”制造工程化和应用发展问题。
  行业协同 做实做强
沈阳所积极践行“创新策源、产业链长”的使命定位,打造联合创新平台,建立联合探索、协同攻关机制,促进技术快速成熟,带动产业链共同提升。
  加强战略合作,先后与27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航空创新联盟并吸引26家单位加入,开展项目联合申报、技术联合开发等。创新联合设计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立新概念飞行器联合快速试制中心。做实“产学研用”模式,揭牌航空5G/毫米波协同创新实验室,与大连理工大学等6家单位联合组建联合技术中心或联合实验室,与吉林大学合作开展技术研究,解决“0~1”原始创新和科学问题。
  全国协同 合作共赢
沈阳所深入探索全国协同发展模式,以关键技术“一张图”为抓手,积极践行“小核心、大协作”,着力打造“全方位、深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格局。
  创立“扬州论坛”科技创新品牌,围绕未来飞机发展需求,发布37项技术需求,吸引军方、航空、航天、高校等全国近百家单位“揭榜挂帅”,完成50余次技术对接,其中14项正在协同攻关验证。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开展算法设计挑战赛等,为创新思想碰撞提供广阔舞台。聚焦智能、协同等前沿技术领域,与10余家单位共同组建了人机综合联合研究中心、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解决“1~10”技术创新和产品实现问题。
  沈阳所多措并举,构建“四大协同”范式,打造创新格局。使机制变革的“催化剂”效果初显、协同创新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技术突破的“供给力”持续涌现、人才激励的“风向标”作用显现……
  后续,沈阳所将破除改革机制障碍,加强创新政策应用,做好协同创新工作,促进研究所科技创新由量到质的跃迁转变,为航空工业“领先创新力”建设赋能增效,确保航空工业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落地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