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甑皮顶 2022-05-27 

  

余建华
  浮梁多坞、多坑,譬如“流坑坞”“进坑”,两村同辖于湘湖镇,中间还夹着一座山,山名甑皮顶。
  坞,地势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坑,洼下去的地方。甑,指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的炊具。这些地方名称都很形象,显示了老百姓的智慧。
  进坑村,据考古揭秘,已发现大量宋窑陶瓷遗址,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游人更是络绎不绝;流坑坞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隔昌江河又毗邻中国陶瓷大学,故村里常能见学生在游玩。
  第二次翻越甑皮顶。第一次是五年前的秋天,山路上积着厚厚的落叶,踩得嘎嘎作响;一路上还有些小虫叮咬,总的来说,印象不深。这次是在春天,路上落了些不知名的小花瓣,雨后的山路很泥泞,花瓣深陷泥中,我想起了曹雪芹的《葬花吟》。
  穿越整个进坑村,一路向北至山底。山脚下的水库完全干涸,像个大空碗底,水坝也显得苍老了许多,孤孤单单的。去年秋冬干旱,水库的水都给流干了。没有了水的水库,好像人没得灵魂一样。
  从进坑村翻越甑皮顶入流坑坞村,先一路上坡,再一路下坡,总体上也是一路向北。据说,这里古时也是一条驿道,偶尔踩到看上去年代很久远的石块,顿生些历史穿越的厚重感。
  山南面,伐木工人正在砍伐和装卸竹子。他们说,这些竹林五年采伐一次。在这深山陡坡沟壑之中,把这些大大的长长的重重的竹材砍倒、并装上车运出去,需要力量,更需要智慧。
  不经意发现,竹子生长很抱团,且有明显的界限。这应该就是地理上的纬度效应。同时,山南无水溪,多为密林,难于眺望。而山北泉水叮咚,甚至还汇聚成一帘瀑布,感觉凉飕飕的。
  山顶也就是一脊背,坐下来休息一下,右手是来时的上坡路,左手是即将要走的下坡路。上坡多壤土,下坡多石岩。但树木都茂密,绝对是天然的氧吧。
  登山之前,天上下着细雨,我们各找了根竹竿当手杖。上山容易下山难,竹竿发挥了大作用。临时买的雨伞,成了一个大大的累赘。长时间的跋涉,口渴得很。我们在瀑布底下的碧绿清澈池潭中,洗了把脸,喝了几口山泉水,爽极了。泉水能照见影子,潭底下的石块都泛着美丽的颜色。村民沿路铺设长长的管子,将泉水直接接入山下,有车装了很多桶装水。
  进坑村整个地处在山洼里。而流坑坞村周围群山环绕,像个盆地似的,这两个村庄地貌特征风格各异。但都有洁净的溪流从村前、村中流淌,“风水”极佳,美不胜收。
  如果硬要做个比较,进坑村更显古朴,而流坑坞村略显富态。流坑坞村出口处左侧有许多农家乐饭店,门前晒着一串串的腊肉。腊肉金黄,滴流着油。
  现在连接两个村庄都有了崭新的柏油路,百度导航驾车只需要17分钟。返程中更觉得“甑皮顶”山名的来历,不光是形态上的貌似,更有意义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