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1511”的故事 2022-05-27 

  

胡森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困难就是创新之母。
  刚接触工时定额工作时,我以为凭借着十多年一线计调工作的丰富经验,一定会手到擒来,但现实是我明显低估了它的复杂性:给工时期量定额容易,但如何让定额公平且准确,确实让我棘手了很久。虽说最后结果是成功解决了当前问题,但整个过程也着实让我尝到了酸甜苦辣的滋味。不过,这过程也算是成全了我与“1511”的一段故事。
  那么我们就来讲一讲,什么是工时期量定额?简单说就是操作者完成某一特定工作所需消耗的工时限额,对操作者来说,它很重要。对个人而言,它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经济收入。对公司而言,它就是人工工时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以往的工时期量定额中,定额员根据产品图纸和工艺文件要求,结合生产现场使用设备、工具以及施工条件等,加之自身以往工作经验来对工时期量进行定额,我所在的总装厂涉及专业和工序尤其多,显然定额人员不大可能精准地了解每个专业及每道工序的具体操作内容,因此造成传统工时定额方法对工时期量的测定存在不准确的现象。
  思来想去,要想让定额公平且准确,就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科学定额方法,一套符合总装生产特点的定额方法。
  总装生产各系统间作业交叉程度高、交联关系多,装配调试周期长。随着生产任务逐年增加,期量定额需要考虑人、机、料、法、环、测等多种因素同时出现的情况。飞机总装环节装配过程中对工作期量的准确定额也变得愈加困难起来,很多工序依旧依托一线操作人员手工作业完成。工时定额需要结合多重客观因素迭代,比如操作人员技能水平、施工难度、装配自身难易度、施工空间因素、施工环境因素、施工工艺复杂程度、工艺技术要求水平程度、使用工具或设备的效率以及涉及外场作业时的外部空间、环境因素等诸多复杂的因素,这无疑给工时期量标准的制定及其标准化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新的定额方法,是在诸多困难基础上孕育而生的。
  首先要有定额的标准算法,我管它叫“混定法”。就是将工序拆分成工步后继续将工步按照操作项目细化成子工步,子工步为每道工序操作项目的最小颗粒度,也就是把工序中操作内容拆分成每一个最基础的动作,拆分到不能再拆分后,每一道工序的工时定额就是工序中所有基础动作的定额之和。
  问题又来了,每一个基础动作的定额又该怎么算?这一次的问题,诞生了我脑海中“孕育”的“1511”计算法。要让每个基础动作定额科学且准确,就要考虑到作业环境、环境温度、装配空间狭小等1组客观因素对期量定额准确性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工时期量的计量单位、生产准备时间、生产操作时间、生产收尾时间、操作人数等5个关键因素;更要考虑到客观存在的工时膨胀系数,进而制定出计算每个基础动作定额的公式,最后计算出所有基础动作的定额,建立标准操作项目库,入库管理,并对这个数据库不断进行完善,这就是“1511”定额方法。它不仅能有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也为上级财务工时定额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标准依据。
  近17个总装厂装配环节的不同专业工种,每个工种又衍生出百余种不同的装配与试验项目,所有专业项目的基本操作接近万项。要建立这个标准操作项目数据库,自然是一项庞大的工作。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这个数据库终于诞生了。
  无论科技进步还是管理进步,不都是在千千万万项基础工作上的不断创新和不断提升么?我和“1511”的故事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了,但我和同事们的创新梦想却不会止步。未来,我们的智慧火花将会继续在创新道路上发出熠熠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