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烈焰中淬火 ——记航空工业郑飞劳动模范赵松彬 2022-05-06 

  

   赵鲜娜
  都说最美人间4月天,但4月11日这天,高温突袭郑州,室外温度35℃。走进航空工业郑飞热处理厂房,两排共10多座热处理炉正在工作,高温充斥着厂房的每个角落,空气闷热且干燥。经过指引,看见了劳动模范赵松彬。此刻,他正身着厚重的阻燃服,戴着石棉手套,拿着一根长铁钩,站在距离炉门两米左右的地方,等待零件出炉。
  炉门一点点打开,滚滚热浪扑面而来,虽然距离有足够远,但明显的炙烤感,使人全身毛孔被迫张开。只见他和工友配合着,迅速将长钩伸进炉膛里,把烧得通红的零件毛坯一个个地钩下来,拿铁钳的师傅则快速夹起,丢进篓筐内,全部装完后行车将整个篓筐钩住,吊运到油池上方。只听“哧”的一声,油池表面迅速燃烧,一条火龙腾空跃起,足有七八米高,十分震撼。当毛坯件完全没入油池,火焰随之熄灭,电机的嗡嗡声不绝于耳。整个出炉过程不过五六分钟,动作干脆麻利,操作连贯迅速,看着零件平稳入油,他们脱下防护面罩,长舒一口气,湿漉漉的头发紧贴头皮,汗水滴答滴答往下淌。
  这只是赵松彬日常工作的一个小场景。
  浴火磨砺
1999年,技校毕业学习车工的赵松彬走进了热表车间,第一次面对这既新鲜又陌生的环境,听着师傅的介绍,他知道这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赵松彬不仅向身边人学习实际操作,还向书本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他不怕吃苦,认真好学,又敬业尽责,善于总结。利用业余时间,他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自学了河南工业大学的金属材料和模具课程。对每一件事认真负责,对每一次加工尽心尽力,短短几年他就成为高级工,2013年又被评为技师,是当时公司最年轻的技师。每天和各种炉子“战斗”,每天至少湿透两套衣服,从个人的自觉干活到带团队作战,从专注单一的零件加工,到必须对外多部门沟通协作,经过热处理中“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的磨砺和锻炼,他也先后被选为组长、副工段长。
  淬炼匠心
赵松彬对待工作的态度,犹如恰到好处的“淬火”,不仅有如火的热情,更有对技艺求真求实、稳扎稳打的冷静。提起他,工艺室主任胡培梁赞许道,“很能干,操心、自律、负责任!”2021年他带领工段完成关键重要件及军检件375批,军检件全部一次提交合格,完成新品460余批次,保障了新品试制热处理工序节点。全年完成生产工时1.1万余小时,热处理技术创新5项,合理化建议改进工艺23项,参与的热处理项目获公司QC成果一等奖。
  这些数字背后,是他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忙碌和付出。早在当组长时,他每天早上就提前一小时到现场,给设备送上电,为当天要用的设备提前升温,进行生产准备,使班组一上班就能有条不紊的高效工作,既减少出错、又加快进度;晚上下班后,他会在车间转一圈,看看第二天要干什么活,对第二天班组的安排分配做到心中有数。多年的认真细致和钻研,使他在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方面积累了很多办法。
  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对热处理来说更是如此。某钢制件属于薄壁长体件,长2米多,宽10厘米,厚度仅3毫米,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变形,如果变形严重,会延长后期精加工时间,更可能缩短使用寿命,影响质量稳定。为此,他和攻关团队泡在现场连续作业,自制工装夹具,不断进行试验。每次试验,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变量因素测试,不断对比、推理、改进,虽然过程缓慢,但缓慢恰恰是加快。严格控制设备炉温,摸索入油速度和角度,夹具从点接触改为面接触,测算油冷的最佳时间……一条条试验数据新鲜出炉,产品变形量逐步减小,试验结果步步向好——平均每个零件节约工时10小时,一次交检合格率100%,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百炼成钢
“咱热处理干的是良心活,干活的时候多费点力,事后心里坦坦的,不怕零件找回来。”赵松彬真诚实在。为了盯牢每批活,他除了正常白班外,还和工段长交替值夜班。
  生产中,他从不惜力,重活累活争着干,带着大家往前冲,照顾年龄大的老师傅和刚进车间的新人。工友如果家里有事,他会主动顶上,让其安心处理家事。有一年大年三十,厂里有个急件,为了让其他人安心过年,他二话不说赶到车间,投入工作,直到晚上8点多才离开车间。“我通过技师考试了,多亏师傅平常对我的言传身教。”徒弟王浩兴奋地说。不管是见习的大学生,还是班组分来的新人,不管将来会不会留下来,赵松彬都从不吝惜他的经验,倾囊相授,鼓励年轻人趁着大好时光,多看多学。他还让徒弟多去实验室,亲眼看看金相组织,参与工艺试验,开阔眼界。
  尽管热处理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但赵松彬相信厚积分秒之功、必将百炼成钢。“一季度,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二季度继续加油,争取拿下‘双过半’!”他说完,随手将脸颊上的汗珠一抹,便又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中……
  (白旭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