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为祖国 聚学为蓝天 ——记航空工业制造院青年科技工作者孙汝剑 2022-04-26 

  

本报通讯员 袁博
  “激光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对我而言,激光加工技术的魅力在于其无限的可能性。”近年来,在新时代航空工业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航空工业制造院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一批青年党员在宽松的环境中潜心科研、敢想敢干。其中包括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孙汝剑。绵延万里的蓝天,就是孙汝剑奋斗的主战场。
  日常科研试验阶段,每天7时40分,孙汝剑准时出现在办公室。“躺平?摆烂?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这样的词。”复盘前一天的科研情况,制定对策;整理实验记录本,处理、分析数据;对比总结,生成报告。倘若结果不理想,他一定会揪出异常数据,分析问题原因,重新制定方案。
  孙汝剑的下午便“有趣”得多:与同事或其他单位的前辈讨论试验;在激光冲击强化现场,动手做实验或了解型号生产进度,了解设备运行维护情况。晚上过得更充实——写专利、写论文或者自学新知识。他说:“我工作的逻辑是先作图理思路,然后再动手写论文,有一整块时间充分思考,会迸发很多灵感。”
  孙汝剑是党龄10年的老党员了。在求学和工作的过程中,处处有他不忘初心、实事求是、不断总结经验、发挥专业优势的身影。
  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与自动化系求学后,孙汝剑参加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航空发动机疲劳增寿研究。在校学习期间,他对我国航空制造技术现状有了全面了解,也更加深刻领会到航空工业对国家、对人民、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与国外同行存在的差距,更加坚定投身祖国航空事业的决心。
  激光综合了光、机、电、材料及检测等多个专业领域,宏观上可用来焊接、切割数米大的零件,微观上可用来雕刻、连接头发丝乃至小到数百个原子的精密部件。用其研究材料、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领域的科学问题,这为孙汝剑拓展了广袤的研究空间,让他的奇思妙想成为现实。在他手上,激光是完美的加工工具,他找到了好方法。
  在新一代技术攻关项目中,尽管已有前期成熟的工艺参数和流程作基础,孙汝剑和他的项目团队还是遇到不少技术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孙汝剑成天在现场观察实验的整个过程。专注的观察,灵感悄然来袭,他终于找到了解题思路。事后,他总结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己动手,才能把握问题的核心。”
  工艺试验通常是各种参数的组合。如果没有原始记录,常常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情况,甚至造成大量时间浪费;借助原始试验记录,就可以不断完成修正。这次攻关项目,孙汝剑负责疲劳性能考核,这个强化试件的疲劳寿命虽然有所提高,但一直达不到指标要求。然而在原始记录的帮助下,经过好多轮的迭代,他最终获得了满足指标的激光冲击方案。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孙汝剑是航空战线万千青年的杰出代表。成长像时光的沙漏,航空青年们已逐渐走上舞台中央。他们精通科研业务、拥有宽广视野,他们钟灵毓秀,伴随航空事业捷报频传,与时代共奋进、与祖国同步伐,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