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党组织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记航空工业航标“一号工程”党员攻坚团队 2022-04-22 

  

陶玉晓
  2022年年初,承担航空工业航标“一号工程”的党员攻坚团队被航空工业通飞党委评为2021年度明星团队。项目组组长、研发中心主任金万军被通飞公司聘为一级技术专家,项目组成员、研发中心专项室副主任张向威被授予2020~2021年度贵州省国防工业创新能手称号。
  回顾“一号工程”的攻关历程,这支党员团队感慨良多。“一号工程”是2015年启动的组合件攻关项目、航标公司的“争气”项目。由于关键技术遇到瓶颈,攻关前期几多波折。2019年夏,时任航标党委书记、董事长召集技术研制项目组全体成员:“这次去交流,对方曾说,‘你们5年之内不可能成功’。我就问大家一句,能不能按节点拿出合格品?”在场的所有党员坚定地回答:“请组织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是什么让项目组有如此底气
项目组组长金万军回忆说:“一是几个卡脖子的技术难点已经突破,部分规格产品试验合格,状态稳定。二是项目组骨干全是党员。”
  集中优势资源,一定要拿下“一号工程”。这是一家与单件螺丝钉、螺丝帽打了50多年交道的企业,他们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个任务。关键时刻,党员站出来,勇挑重担。“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分秒必争,永不松懈。”党员们说。
  党员攻坚队按照研制任务及进度要求,制定了详细目标分解表,日计划、周总结、月考核,条理清楚。研制关键时期,他们将工作细化到日计划的每小时和具体负责人,做到日清日毕。
  最初,项目组第一批的3名党员,用了小半年时间,系统分析设计原理,剖析性能指标,识别技术难点,模拟工艺实现,确定了以典型规格产品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最终全面系统掌握该类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全套制造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然而,之后两年多时间,该项目遭遇了一次次失败,流逝的是时间,动摇的是大家攻克难关的信心。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系统分析设计原理,对产品建立了全局的研判体系。这么做是有必要的,将来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只要符合产品逻辑,就应坚定不移向前走。”这时,有党员站了出来,对前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不断总结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把挫折看作攀登“成功高峰”的“尼龙绳”和“金属梯”。这支党员团队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几年里,一些人离开,又有一批新人加入。“一号工程”像一粒“火种”,照耀着党员们铆定目标,绝不放弃。他们明确研制路线,踏踏实实,有条不紊,攻克每一个关键技术难点、实现每一次工艺迭代优化,项目在艰难中慢慢迎来了成功的“曙光”,2021年顺利转入批产。
  项目攻坚是党员和骨干成长的好土壤
研发中心专项室主任、党员李正俊,平常寡言少语,每天紧盯工作,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一次问题讨论中,李正俊侃侃而谈,条理分明,大家豁然开朗:“这个思路,行得通!”
  张向威,进入项目组前,刚刚结束模具设计的学习。组合件多个尺寸的配合要求,需要模具实现尺寸精度一次成型,确保产品一致性。张向威发挥细致认真、精抠细节的作风,围绕尺寸匹配和力学性能匹配,与同伴们一起,相继掌握关键制造技术,建立健全性能对应的数据库。2019年“七一”,张向威被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去年6月,航标党委举办延安精神教育培训班,时任技术团支部书记的曹伦被列入培训名单。当时正值项目批产关键时期,曹伦忍痛放弃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我还年轻,以后一定还有机会去延安学习。我想安心在现场跟产,记录好每一批次的技术参数。”近日,技术党支部召开支委会,拟将曹伦列为入党积极分子。
  在研制攻关过程中入党、晋升高级工程师的何超,也通过了航标党委的试用期考察,成为制造部负责技术管理的副部长。
  该项目评审前夕,何超、钟文、李正俊、张向威等人各自主持产品仿真模拟、项目管理、技术总结、工艺试制及稳定批产验证,夏侯、唐文忠则紧盯各项金相分析和性能试验参数;冯浩按照任务节点,督促进度。当“评审通过”的喜讯传来,项目组全体党员显得十分平静。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党员们说。今年,荣膺明星团队称号的党员攻坚队仍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永不放弃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锲而不舍的力量,再次响亮地承诺:“请党组织放心,保证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