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直升机创新前沿 ——记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副总设计师李春华 2022-04-19 

  

  有那么一段时间,持续不断的旋翼声在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引起大家关注,都觉得这次“不同凡响”。某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开展铁鸟台试验。在试验台上高速运转的正是由李春华带领技术团队研发的铁鸟试验机。
  立志直升机研发提出新的分系统设计方案
李春华是直升机所引进的第一个本硕博均为直升机专业的博士。入所不满3年,他即被聘为某重点型号气动专业副总师和直升机所B级技术专家,2015年,成为直升机所副总设计师。
  15年前,李春华对于是否选择到地处江西景德镇的直升机所工作还怀着几分忐忑。“学了这么多年直升机设计,都读完博士了,如果不能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的直升机型号设计中,那将是一件遗憾的事。”李春华说道。他对于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为能够与祖国直升机事业深度结缘感到自豪。从事直升机型号设计和技术攻关至今,他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从事直升机预研工作离不开工程实践经验。李春华从普通的直升机设计员干起,结合多年所学,认真请教,很快掌握了载荷计算方法和流程,并自主建立了型号计算模型,顺利完成了任务。
  当时李春华所在的总体研究室专业副组长吴裕平对他印象深刻:“虽是刚参加工作,但他积极主动,一些分析计算软件,别人可能需要好几个月才能熟练掌握,他半个月就学会了。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
  在某重点型号论证过程中,他通过两年时间的详细理论分析和大量可靠的风洞试验验证,实现了旋翼和全机气动方案的自主设计,并替换了原测仿方案。经首飞前旋翼塔试验验证,他提交的方案不仅合理,还能使型号性能更加优越,他也由此成为该重点型号的分系统项目负责人。
  勇担重任开展新时代技术创新项目论证
“十二五”以来,直升机面临着新技术储备不足的窘境,新装备发展后劲乏力,迫切需要在预先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随着改革的加快,直升机所预研工作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紧迫。经过型号科研实践锻炼,李春华凭借扎实深厚的科研功底离开研究室调入科技发展部,负责预先研究及技术管理工作。
  这期间,直升机所预研体系转变以往的项目论证思路,实现了从参与论证到主导论证的转变。针对以往预研工作离型号应用距离较远的问题,直升机所从机关争取专项经费开展验证平台的建设,在某直升机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内第一型空中飞行试验平台的建设,李春华也成长为当时所里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
  进入“十三五”阶段,以李春华为代表的技术团队积极规划直升机技术发展路线,主动对接新时代装备发展需求,以主机所和装备需求为牵引,开展技术创新项目论证,以行业集智攻关推动直升机技术创新发展。经过李春华团队的努力,直升机所“十三五”阶段牵引行业实现主要渠道经费体量翻了两倍,实现了项目数和经费数的重大突破。
  攻坚克难投身背景项目技术攻关研究
随着对新直升机装备需求日益迫切,相关预研项目也进入立项综合论证,李春华的主要精力也逐渐转入到这项工作中。立项过程中,他组织所内技术人员论证技术方案、研讨解决技术问题,同时经常向主管机关和部门汇报,说明该项目对提升直升机性能、支撑未来超低空作战的重要意义。历经艰辛,终于实现了背景项目批复立项。从用户需求来看,该项目面向的是未来长远的应用场景,也需要对技术、性能、需求等进行超前布局,现成的技术储备很少,大部分技术都要重新开始。
  立项以来,李春华带领技术团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初步传动、飞控等主要的关键技术。由于立项比较晚,留给项目团队的时间并不多,但是考核要求是刚性的。李春华带领技术团队连续加班,推进项目研制。随着指挥人员一声令下,该背景项目铁鸟试验机地面开车成功,项目从图纸变成了实物。
  但是,研制过程并不一帆风顺。研制期间,第一批生产出来的全尺寸旋翼,遇到桨叶黑线问题,这让技术团队措手不及。黑线问题将对桨叶产生巨大影响,旋转过程中很可能引起断裂。李春华带领技术团队从评估设计方案做起,逐个分解工艺过程,对黑线问题提出了几个可能原因和解决办法。同时邀请相关专家会同分析,分析了多个可能的原因并一一去验证,还对工艺过程加强了管控,最终解决了桨叶黑线问题。
  然而,全新的设计理念给项目的推进带来巨大挑战。但项目的前景意义非凡,到目前为止进展也还算顺利。但是作为项目总师的李春华,内心却一点都不轻松,也一丝不敢懈怠。“如果整个项目按100步算,现在才走完了70步,型号研制的路还很长。”他神色凝重地说道。面对后续的研制任务,李春华用了三个“巨大”来形容:“难度巨大,压力巨大,挑战巨大。”
  潜心钻研直升机前沿技术十五载,李春华以求真务实推动直升机技术进步,以忠诚朴实打造直升机创新团队。对于未来,他一心向前,充满信心。
  (航空工业直升机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