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和创新 2022-04-15 

  

杨艳
  有人说,“我们碰到的很多问题,乍看是经济问题,细看是历史问题,核心是人的问题,是思维和信念问题。”这话听着令人难以捉摸,但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可以找到些“深以为然”的线索,它聚焦的正是经济问题和人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想要干什么或买什么等抉择,但时间、金钱不足等原因使得我们开始取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方式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往往是大部分人的首选,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解决眼前的问题就已经消耗了所有的精力,不向未来“赊账”已是奢求,哪里还顾虑得了“明天太阳是否依然升起”?这便是稀缺和稀缺所造成的心态。
  “起轮事故”——二战期间,美军飞行员总会在降落收起侧翼时,误将轮子收起,引发滑行事故。最开始整改的时候,美国军方“迫切希望快速解决问题”的心态使他们一直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提高飞行员警觉,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调查人员转变思路,发现轰炸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运输机则没有,既然如此,为何要笃定问题就是在人的身上,而不去驾驶舱内找原因呢?
  “稀缺”心态对如何掌控“人为失误”提出了新的方向。实际上,接受了“人会犯错”的事实,重新规划解决方案,找到的根本原因是驾驶舱内控制杆布局造成的误触,在改良区分控制杆后,就杜绝了该问题的发生。
  “稀缺陷阱的出现源于不断的救火和管中窥豹心态,在视线之外都潜藏着巨大成本。”因此,有意识地构建“稀缺防御”至关重要,真正理解“稀缺”能帮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以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可以汇聚更大力量去实现更大目标的组织,而组织也就成为了“稀缺”的集成,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但组织的多米诺骨牌管理效应有可能将这些问题放大”。小到企业,大到国家,用理论的眼光看待经济和历史问题,缺乏信念的措施是“救火”,有信念的措施才是“创新”。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数次以创新成为带领人民战胜“稀缺”的关键。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在遭遇输入型经济危机时,面对经济“稀缺”问题,先后运用不同的创新理论,使得经济平稳运行。放眼当下,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汇聚全国力量编制并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是让中国无惧任何外来因素造成的“稀缺”影响,从容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手段之一。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为“稀缺”做创新准备,提前做好充分的调查,防止在“救火”过程中做出错误而短视的选择。延伸到日常工作中,则要以基业长青的信念来安排好各项事务,建立起“稀缺防御”机制,不定期地评估和创新机制,实现更高效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