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敬告青年》 2022-04-15 

  

许晓乐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这句话道出陈独秀对青年人的希冀,也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创刊,他撰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发出了向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宣战的号角,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有感于社会之陈腐朽败和青年人中有人丧失其新鲜活泼,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发出了对青年们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要求,一如六声高昂而响亮,有力振感的钟声,一声一声渗入青年的胸膛,在其心中回响,绵长而悠扬,唤醒了他们渐欲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人生而平等、拥有自主之权,本是理所应当、与生俱来的,然而,在当时,在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下,其实现却困难重重。陈独秀将“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为这是当时最为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动、思想之自由,才能谈得上去进步、去进取。
  青年人,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缚较浅。因而他们接受和实践民主、科学新思想的能力较强,是推动当时中国成为“善变而与之俱进者”的主力。
  陈独秀提出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是进步、进取的重要条件之一。尽管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与其他强国并不平等,但互相的交流会使得人们认识外面的世界,了解差距,使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得以传播,促进国民思想的解放。青年人是社会的新鲜血液,更应面向世界,吸取其精华以取长补短,加快进步的步伐。
  陈独秀所提的六点对当时青年的思想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这六义对于我们也仍是十分受用。尽管今日之中国与昔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管何时,不管为国抑或为己,作为青年人,自主、进步、进取、面向世界、实利、科学,依然是我们理应不断学习并坚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