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未来 忠诚履职 ——党的十九大以来航空工业改革发展综述 2022-03-15 

  

本报记者 袁新立
  3月11日,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标志着2022年的“两会周期”暂告一段落,2022年全年的工作顺利完成第一个议程,转入“从谋到干”的新议程。
  短短的会期高效紧凑,议国计民生惟真惟实,履职尽责、参政议政,为航空发声、为国是建言。参会期间,航空工业代表委员以航空人特有的忠诚、严谨和执着,认真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行业发展而计,为国计民生而呼,为强军强国而谋,为民族复兴而虑。
  2018到2022,五年履职,来自航空工业的代表委员在充分调研、考察实践的基础上,向大会提交议案提案和建议总计超过70余项,在行业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强国强军、社会责任,改革创新、精准扶贫,数智转型、人才工程,基础研究、乡村振兴……一份份议案提案,见胸怀,见精神,见专业,见深度,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有的已经被采纳,成为助力各方发展的得力举措。
  2018到2022,这五年,也是航空工业沿着党的十九大所指引的方向,“忠诚履职”的五年。五年“履职”,航空工业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战略定力,聚焦主责主业,稳中有进,快中提质,主要效益指标快速增长,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在新的征程上写下新的辉煌。
  年复一年,履职有期,身许航空,使命永在。
  全国两会甫一结束,代表委员未作一刻停留,即回归本职工作岗位,尽显航空人实干本色。穿上那身“航空蓝”,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是宣传员,第一时间将两会的声音和精神传递到更多航空人身边,鼓干劲、强信心、筑同心、促发展;他们是实干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实事、求实效,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精神,不断创造航空人的新业绩;他们是追梦人,大力发扬“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积极投身建设世界航空强国、建成世界一流企业、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
这五年,航空装备实现“主体并跑”
  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心中的信念就有多坚定。
  2018年新年伊始,航空工业年度工作会正式提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两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3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航空强国,成为世界一流航空工业集团;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新时代航空强国,成为世界领先航空工业集团。
  以此为端,四十余万航空人开始了建设航空强国的新征程,加快推进航空强国建设,也成为航空工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党组书记、董事长谭瑞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工业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工业首席技术专家唐长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涛,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洪都副总工程师崔彦勇等代表委员多次就航空强国战略落地实施、航空装备研制、创新飞行员人才培养等向全国两会提交议案提案。
  军工央企,强军首责,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最能检验航空强国的成色。五年来,我们的航空装备研制实现了从“整体跟跑”到“主体并跑”的跨越,在建设航空强国的征途中走得更为自信、更加从容。
  2018年2月,歼20 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向全面形成作战能力迈出重要一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34型168架军机组成12个空中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第四代战术通用直升机直20首次公开亮相,宣告了航空装备“20时代”的到来。
  2020年以来,国际形势风起云涌。歼15首秀夜间空中伙伴加油;歼20、运20、歼16、轰6K向战强训,助力人民空军向“空天一体、攻防兼备”转型。
  2021年7月1日,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6型71架军机组成空中梯队,护卫党旗,悬挂庆祝标语,驭风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表达最深情的祝福。
  2021年的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和迪拜国际航展,航空工业主力军贸产品连续体系化亮相,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开始角逐全球市场。中国航展上,换上了“中国心”的歼20以新的姿态霸气登场,歼16D、无侦7、无侦8联袂首次公开亮相。
  “从战略需求开始,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装备发展路线,在不参照别人、甚至没有先例情况下做自己的创造,并且有着更多的技术自信和发展自信。”
  “什么是航空强国?就是想用就有。”
  曾记得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曾经不止一次地向媒体、向公众这样描述航空工业的发展愿景。五年了,这愿景正越来越近,触手可及。
  如果说航空武器装备代表着力量,那么民机、通航产业更多的是直接面向市场。作为航空工业的主业之一,如何加快国产民机产业、通航产业的发展,是两会代表委员议案提案中的“必选项”。
  “将通用航空产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大力发展民用直升机产业”“促进支线航空发展”“创建国家第八大交通运输支柱体系——大众低空通航天路网络”
  “构建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增加通用航空示范区,建设区域航空应急救援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吴希明,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光电所科技委专职委员羊毅,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贵航党委书记、总经理吕惊雷,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特飞所高级主任设计师张金华,在将航空人的声音带上两会的同时,也为民机产业、通航产业的发展躬身践行。
  作为航空工业民机主打产品,在过去的五年里,“新舟”60/600飞机的市场开拓与销售持续推进,“新舟”600F货机实现首架交付,进一步开拓了国产民机的服务领域。作为ARJ21、C919客机的主供应商,航空工业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确保了ARJ21批生产大部件的保质保量准时生产与供应,以及C919试飞样机的大部件生产,为ARJ21在国内市场形成规模运营能力,以及C919地面测试和试飞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航空工业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通航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AG、AC系列为代表的通航产品不断取得市场突破。AG600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继2017年12月实现陆上首飞之后,分别于2018年10月和2020年7月先后完成水上和海上首飞;改进后的1003架机总装下线,并开始进行地面测试。
  AC311A直升机越来越为市场所接受,并于2021年12月底交付喜马拉雅通航公司,成为首款在西藏运营的国产直升机产品。AC352直升机进入适航取证的最后冲刺,各项飞行测试密集展开。
  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产品的系列化发展,成为国家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坚实基础,在遂行应急救援任务时也有了更得心应手的选择。
  截至2021年8月,“新舟”60国家作业飞机项目已经交付4架,先后数十次参与抗旱救灾、森林灭火、重大活动天气保障等任务。
  2020年6月,“翼龙”无人机圆满完成了搭载无线通讯基站设备首次系列测试。一年之后,面对河南省严重的暴雨洪水灾情,航空工业立即启动“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应急响应机制,为受灾区域架起空中通信网络,人民保障了通信,应急救援实战首战告捷。
  2021年11月,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直8A直升机在河北张家口完成加改装医疗方舱放飞任务,列装服役航空救援队伍,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撑起空中坚盾。2021年底,4架AR500B无人直升机交付应急管理部,未来主要用作森林浮空通信中继平台,将大大提高应急救援指挥效率。
  2021年5月7日,首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航空工业携百余项核心产品精彩亮相,首次整体展示航空应急救援业务实力,集中展现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展现集团公司加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助力新时代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整体实力和责任担当。
  这五年,企业改革“走深走实”
  “我们要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为契机,通过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应在体制层面解决军工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适应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整体思路;梳理军工企业与地方政府以及民口企业的关系,建立民营资本和科研机构沟通的平台。”
  “要扩大军工开放,打破军工和民口界限,不分所有制性质,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性的武器科研生产体系。”
  “提高军用航空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全产业链自主化水平,这就需要吸引国内更多的优质资源进入航空装备产业链。”
  “我们主业是航空,可以按照技术同源、产业同根的原则往相关领域进行扩展,实现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发展中的新问题就会不断出现,这些问题有的是企业层面的,有的是更高层面的,但是有一条可以肯定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不断推动深化改革。
  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每年全国两会前的议案提案准备过程中,围绕企业深化改革都是代表委员调研的重点,当然也是他们在两会期间讨论的热点。他们不但要立足行业,破解企业的发展难题,还要站得更高,寻找一条能让更多人顺利同行的“改革之路”。
  航空工业,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深化改革之路,也收获了改革的硕果。
  “十三五”期间,航空工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全面启动,集团公司完成公司制改制,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就必须持续深化改革,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刀刃向内。作为唯一一家被列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的商业二类企业,航空工业党组明确提出要通过此项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创新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2019年,航空工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革方案制定完成并获得国资委批复,多项改革举措随即启动。
  2020年,航空工业进一步推动投资公司试点,制定8个方面37项改革任务并全面启动。
  调结构、优布局取得新进展。持续推进处僵治困、压层级、减户数、清“两非”、清参股等专项工作。法人层级由11级压缩至6级,管理层级由8级压缩至5级;累计减少法人单位1093户;清理参股股权350项。先后退出房地产、煤炭、林业、风电设备、船舶制造、玻璃和矿产资源等业务,经营范围按国民经济分类精简了50%,通过退出非主业累计回收资金600亿元。
  2020年8月,航空工业洪都与南昌市青云谱区政府举行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协议仪式。洪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工作提前收官。目前,洪都14242名退休人员正式整体移交至洪都街办所属社区,并由街道社区实施管理和服务。
  这只是航空工业深化“三供一业”改革的一个缩影。截至2020年底收官之时,航空工业“三供一业”改革全面完成148家企业、464个项目、105万户分离移交任务。退休人员社会化完成国资委考核目标,23万退休人员管理关系移交率、组织关系移交率、人事档案移交率实现三个100%。
  五年来,航空工业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入,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7月31日,航空工业江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国家混改试点企业第一股”与“军工央企第一股”。中航无人机、航为高科、中航空管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稳定按程序稳定推进。
  作为过去五年里的一项重点改革任务,航空工业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快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实践,向市场驱动、创新驱动型企业深刻转型。截至2021年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总体任务的90.4%,超额完成阶段目标。完成“双百企业”和“科改示范企业”等重点改革任务;深化贵飞产业布局改革,融入成飞管理体系。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资本运作方面,完成9家商业一二类企业混改、11项资本运作,融资68亿元。上市公司市值涨幅超10%,3家突破千亿,8家创新高。
  这五年,创新驱动“第一动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发展理念迅速凝练为全社会的共识。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再是企业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对于航空这样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说,科技创新有着更丰富的含义。航空工业的代表委员在本届任期的五年里,围绕着创新环境建设、创新机制优化、创新成果输出等问题,先后提出了18项议案提案和建议。
  吴希明委员连续3年就组建航空国家实验室,带动航空领域基础上交提案。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制造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李志强分别就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快军工行业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应用和创新突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力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提交提案和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沈飞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克明提案关注的重点在于成立大型工业软件研发国家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摆脱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凌峰军品分厂加工中心班长刘忠结合长期的一线工作经验,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建设高端制造产业链超市,以培植小型化、专业化、智能化企业推动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航空工业上下同欲,集智笃行,在科技创新领域行稳致远。
  2021年,航空工业党组决策部署,出台了《中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关于践行集团战略加快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领先创新力”的决定》,对全集团的科技创新工作统一规划部署,旨在紧紧抓住当前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窗口期,加快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领先创新力”,全面激发航空科技创新动能,更好地履行新时代强国强军使命。
  航空工业先后与国内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实施“航空工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工程”,提供科研基金用于基础创新成果的应用研究,3D打印、石墨烯、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数字化物流等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
  基于5G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航空工业成都所以智能化系统、跨领域平台、网络信息矩阵等为支点,填补现有体系和能力短板,在未来飞行器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发展上主动作为,抢占先机。航空工业沈阳所瞄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需求,坚持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航空工业强度所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跨越;航空工业成飞通过实施“清单制+责任制”,明晰对各类创新主体的目标责任要求,同时通过管控中心、“易创”等信息化平台“挂图作战”,压实创新责任。
  基础研究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航空工业在新一代直升机旋翼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直升机复杂结构关键零件国产数控机床和系统生产线示范应用”课题顺利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验收;低速风洞、低速增压风洞不但支持了型号研究,也为相关领域的民品研制提供了更有效的科研手段;突破大厚度钛合金电子束焊接、沉管运动姿态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助力国民经济建设。
  这五年,人才工程“质量并进”
  航空工业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战略力量,是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航空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建议拓宽企业科技人员获得高端人才称号荣誉通道,提升制造类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加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
  “在中高职、大学教育阶段开展工学一体学分制教育考核模式等多项建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人才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陕飞部件厂铆装钳工赵平,人大代表刘忠,作为一线技能工人的卓越代表,他们的议案建议切中了企业发展中人才队伍建设的要害。
  近年来,航空工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坚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目标,通过出台顶层文件,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全面推进构建新时代航空工业人才体系。
  在人才选用方面,突出强军首责,聚焦使命任务,以国家重大项目为平台大胆使用锻炼人才。航空工业现职院士基本都担任重点型号总师,70%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由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担任。大胆起用年轻人才,近两年新组建及调整的9个型号项目中,50岁以下的总设计师5名,40岁以下的副总设计师12名,35岁以下的总师助理11名,为型号两总年轻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出台《青年技术骨干管理办法》,常态化组织动态调整,集团公司直接掌握近4000名青年技术技能骨干。一批优秀领军人才在履行强军任务中成长成才并持续发挥作用。
  通过对全行业人才进行系统盘点,明晰人才缺口,绘制人才地图,为人才分类分层培育奠定基础。在过去的几年里,航空工业累计组织举办重点计划类技术技能培训50多期,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近2500人次;集团公司18家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开办基地项目100余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4000多人次。
  正如代表委员们所建议的,航空工业在过去的五年里不断优化技能人才选培用机制,提质技能人才,通过选拔培养集团首席、特级技能专家,带动了全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开展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事业单位培养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幅缩短技能人员“待岗期”;在主机厂试点开展技能人才参评职称,让高技能人才也能评上“工程师”;积极参加国内外技能大赛,在高职院校设立“世赛班”,大国工匠培育初见成效。
  在航空工业“十四五”规划中,“千博”计划作为人才工程的重要抓手写入其中,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引进一千名博士人才。2021年,航空工业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6个集体、15人获国防科技工业先进集体和个人;2人获中华技能大奖、25人获全国技术能手;歼15研制团队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这五年,社会责任“为国为民”
  国民经济的“压舱石”,民生事业的“顶梁柱”,这是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央企的信任,也是央企必须担起的社会责任。
  勇担社会责任,是央企与生俱来的使命。一直以来,航空工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国家战略、国防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自觉担当,勇挑重担,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大到全集团,小到每一个人,这份责任感都有着一样的分量。反映在代表委员身上,他们不但要关注主业发展,更要心怀社会。
  “赋能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建议对农村偏远乡镇交通进行治理改善,助力乡村振兴。”
  “建议预防网络软暴力造成人身伤害。”
  “加快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建立国家级燃料电池商用技术创新中心。”
  这些议案提案和建议,看似与代表委员身上的“航空工业”标签不搭,但也真正反映出了他们参政议政,为国是建言的担当。
  在过去的五年里,有太多的事例记录着航空工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在脱贫攻坚战中,航空工业坚持30年对口帮扶,8年精准扶贫,5个定点扶贫县,70多个帮扶县乡村,近140人次的驻村第一书记,147人次驻村工作队队员,数亿元的扶贫资金投入,85个产业扶贫项目,7100多万元扶贫消费,5所援建学校,8000多人次的贫困地区教师培训,10000余名群众的问诊救治……航空工业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形成了产业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消费扶贫、劳动力扶贫、党建扶贫极具行业特色的七大扶贫举措,从“输血”到“造血”,从“扶贫”到“扶志”和“扶智”,举全集团优势资源、集聚全体航空人合力,以蓝色大爱力量、科技产业力量助推地方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创造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贡献了航空力量。
  在2021年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航空工业有4个单位、个人受到国家表彰。在这之后,航空工业按照党中央部署,全面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准备工作,自2021年7月,帮扶工作进入快速推进期。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航空工业再显央企责任担当。自2020年1月26日起,先后10批次从9家医院派出84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护佑生命的钢铁长城。1月29日,航空工业通过国务院国资委专用账户,向湖北省等疫区捐赠5000万元现金。
  在2020年全国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航空工业急国家之所急,响应国资委关于军工集团发挥央企顶梁柱、定盘星作用号召,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用航空科技力量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3月3日,由航空工业研制的“1出2型”高端型全自动口罩机成功下线。航空造压条机、抗疫急救车空调、制氧方舱、制水消杀方舱、淋浴方舱、移动CT车,红外体温筛查预警系统等关键医护设备、紧急医疗物资纷纷运抵抗疫一线,运20、运9两型运输机和直8直升机架起物资调配快速空中走廊……航空工业凝聚起科技抗疫的强大力量。
  这五年,航空报国“隽永嘹亮”
  航空报国精神是党领导下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年来,深深根植于几代航空人的红色血脉和基因,是中国航空工业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将航空报国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利用宣传主渠道,采取各种鲜活生动的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
  “大力宣传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就是要凝聚更广泛的力量发展壮大高质量发展的航空事业,助力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空强国。”
  自2019年到现在,赵平、唐长红、羊毅等多位代表委员,多次提出建议在国家的层面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将航空报国精神纳入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在92岁高龄的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顾诵芬当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正是他身上的航空报国精神感动了时代,激荡了国人的心怀。
  航空报国精神,于每一个航空人而言,都是一首时时在心中吟诵的隽永之歌。当航空报国精神凝结在某一载体,以航空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则会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2018年8月,《大国鲲鹏》《国之大运》两部纪录片先后在央视播出,再现了运20飞机的立项、设计、制造、试验试飞、交付全过程,中国航空人以航空报国核心价值观引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自力更生、拼搏奉献、攻坚克难、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
  2021年7月,《逐梦蓝天》电视剧登陆央视黄金频道,电视剧全景式地展现了新中国航空事业70年的奋斗历程,也让观众对航空人“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品质有了更深的认知。
  2021年4月17日晚,党领导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周年大型交响音乐会《蓝天礼赞》在北京世纪剧院首演。交响组曲再现了一代代航空人“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矢志追求和不懈奋斗,也展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对航空报国精神和航空强国事业的理解认同和艺术表达,激励着航空工业全线奋进新征程。
  在这之后,《蓝天礼赞》组曲先后在沈阳、珠海等举行专场演出,让航空文化潜移默化走近公众身边,走进公众的心中,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培育更为厚实肥沃的土壤。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五年的勠力奋斗,报国强军的辉煌成就,换来的是面向未来的自信与勇气。
  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已经开启,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在胸中激荡。航空人将用行动向党向祖国向人民宣告: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忠诚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