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克明: 创新是动力 基础在人才 2022-03-08 

  

本报记者 袁新立 马丽元 马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个动力,这是党和国家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总揽我国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而创新的根本在人才,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第一资源。
  所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能否吸引和聚集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强大创新意愿、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既关系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创新驱动战略能否落到实处。
  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沈飞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克明,这位在研制、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了数十年的航空人,更深知人才对于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
  让企业高端人才获得更大认可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制造类企业的稳定、高效发展更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奉献。“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家多次提出要切实重视高层次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关键。为提高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激发创新活力,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提供发展平台的同时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强制造类企业一线科技人才的荣誉感、使命感。”李克明表示,如何更好地对制造类企业高层次人才进行精神激励,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前期的认真调研和走访,李克明将“关于拓宽企业科技人员获取高端人才称号荣誉通道的建议”这份提案带上了今年的两会。“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以制造类企业中的工程师等高端人才为例,他们多处于研发一线,直接面对产品,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技术应用解决问题,促进产品实现,往往交付物是最终的产品,创新呈现多、小、细、碎等特点,而且有些技术方法还难于完全认知其机理,依靠不断的迭代试错来实现工程应用,其成果往往显得不够高大上。而目前我们在高端人才评定方面,主要基于发明、论文及专著等评选要素或评价维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人员很难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中从事研究的人员同台竞争。”李克明告诉记者。
  据统计,目前我国两院院士总数为1831位,其中来自央企的有248位,占13.5%,而央企的248位院士几乎都是来自科研院所。而据来自美国的统计数字,2021年美国工程院新当选的院士共111人,约有60名是来自企业,占比超过一半。事实上,自2005年之后,美国在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等高端人才评定方面,来自企业的人员平均占比都在50%左右。对于企业高端人才群体的重视和鼓励,也大大刺激了美国科技类企业的崛起和发展。
  李克明建议,通过完善优化高端人才称号选报和评价标准、拓展适配于制造类企业高端人才称号荣誉种类、增加企业人员在各类高端人才称号评选中的比重等措施,对于鼓励高层次人才进入企业,推进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乃至优化国家科技创新整体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样更加有利于形成从理论研究、技术孵化到工程应用、规模效应的闭合产业链,促进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有效提升发展动力和企业实力。其次,加大企业科技人员获得高端人才称号机会可以有效激发企业中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加速人才培养,以保障创新引领发展战略的落地生根。第三,可以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到企业来参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直接研发。”
  以人为本打造创新生态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实施,制造类企业的选人、用人理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创新驱动战略越来越深入人心,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也在逐年提高。反映在企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就要求企业的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端技术人才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航空工业沈飞为例,在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方面,一方面引进的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逐年增多,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要求技术人员对技术的理解必须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上不断延伸扩展,既能解决技术的表象问题,更要能透过表象认识到技术的内在机理。”
  以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为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双方的合作多以组成校企联盟的形式开展,在整体层面的联系比较多,而在具体承载创新的个体和组织上联系不够深入。“最近几年,我们在与高校、研究所开展合作方面,除了整体层面的联系之外,更加重视在具体个体和组织层面的联系,包括面向技术问题共建实验室,负责具体技术的专业人员之间的深度对接和交流等,这就将双方的合作推向更为具体的领域,也更为深化。另一种方式就是企业和学校,或者企业和研究所之间,针对某个领域联合、进行体系化的梳理,共同开展先期技术研究。双方在资源的投入、软硬件共享等方面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李克明深知,创新需要打造一种生态,让创新的个体之间能够产生化学反应,这才更有利于创新目标的达成。
  2022年,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是进入“十四五”发展时期的第二年,也是航空工业建设航空强国新征程的“创新年”。“集团公司2022年工作会提出今年是改革发展的‘创新年’,创新成为贯穿全年工作的核心主题。我觉得,今年创新工作的重点在于实践,包括沈飞在内的集团所属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出实践过程中的最佳案例,向行业内外进行推广,助推集团整体高质量发展。”李克明表示,作为身处东北的军工央企,沈飞有责任发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溢出效应,在创新链、产业链等方面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东北振兴。